[实用新型]稚鲍饲育网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8739.0 | 申请日: | 200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49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林;胡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成林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9/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秉利 |
地址: | 266002***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饲育 网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苗种培育技术领域,涉及养殖网箱的改进,具体说是一种稚鲍饲育网箱。
背景技术
目前鲍鱼育苗厂家的稚鲍饲育方式为在采苗后50~60天,稚鲍逐渐长至壳长3~8mm时剥离,剥离后将稚鲍置于平面网箱内进行平面饲育。网箱的宽度随着育苗池的宽度而定,略小于育苗池宽,一般长度约0.6~1.2米,深20~30厘米,水平架设于育苗池的中上层。附着板采用黑色聚乙烯波纹板,黑色聚乙烯波纹板上钻有一定数量直径约1~2厘米的圆孔。但此种平面饲育方法存在单位水体面积利用率低、能耗大、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若要扩大生产规模或提高生产量只能另外新建育苗车间,极大浪费土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且在苗种数量多、个体大的情况下,由于饲育面积有限,造成稚鲍饲育密度过高,污染水质、争夺饵料、病害繁生,稍有不慎就会极大影响出苗量和苗种质量,甚至造成减产或绝产。
如何开发一种稚鲍饲育网箱,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避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无谓浪费,有效提高原有生产规模单位面积利用率、降能增效,大幅提高稚鲍的出苗量和苗种质量,以极小的投入获取双倍或更大的收益,这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稚鲍饲育网箱,其结构合理,可提高单位水体面积的出苗量,实现降能增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稚鲍饲育网箱,包括网箱框架、网衣及网箱内的附着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箱内至少设置上下两层附着板,上下层附着板保持一定间距。
所述的下层附着板设置在网箱底部,上层附着板通过吊绳悬挂在网箱内。
所述的吊绳为4根,4根吊绳下端分别连接到上层附着板的四个角部位,4根吊绳上端连接到育苗池顶上用于悬挂网箱的竹竿或塑料管上,所述的上、下层附着板水平设置,上下层附着板之间的间距为15~25厘米。
所述的下层附着板设置在网箱底部,在上下两层附着板之间设置支架,支架上端与上层附着板底面连接,支架下端与下层附着板上面连接。
所述的支架为4根直杆,4根直杆垂直设置在上下层附着板的四个角部位,4根直杆的下端与下层附着板连接,4根直杆的上端与上层附着板连接,所述的上、下层附着板水平设置,上下层附着板之间的间距为15~25厘米。
所述的上下两层附着板均为黑色聚乙烯波纹板,黑色聚乙烯波纹板上均匀设置直径为1~2厘米的圆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的育苗池内采用支架或吊绳的方法再加一层附着板,原单位面积附着的稚鲍密度不变,不会因密度过大引起稚鲍争夺饲料、缺氧等现象,再适当加大流水量,保持水质清新,不易发生病害,操作管理方便。
2、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立体增加饲育面积,无需扩建厂房,只需添加相应数量的极低成本附着板,间接扩大双倍的生产规模,可获得双倍甚至更高的产量,在几乎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产生双倍以上的经济效益。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避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无谓浪费,可有效地提高原有生产规模单位面积利用率、降能增效,大幅提高稚鲍的出苗量和苗种质量,达到低投入高产出之目的。较之扩建车间、育苗池省时省力,并且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
3、经试验证明:传统的饲育方法单位面积的出苗量在4000只/m2左右,采用本实用新二层吊板饲育技术的单位面积出苗量均达到9700只/m2以上,且稚鲍健康,色泽鲜艳、生长快、活力强,售出后养殖场家反映效果极好。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较低,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吊绳悬挂附着板的稚鲍饲育网箱剖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架支撑附着板的稚鲍饲育网箱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稚鲍饲育网箱的实施例1,包括网箱框架、网衣及网箱2内的附着板1、3。网箱2内设置上、下两层附着板3、1,下层附着板1设置在网箱2底部,上层附着板3通过吊绳4悬挂在网箱2内。吊绳4一般为4根,4根吊绳4下端分别连接到上层附着板3的四个角部位,4根吊绳4上端连接到育苗池顶上用于悬挂网箱2的竹竿或塑料管上。上、下层附着板3、1均水平设置,上、下附着板3、1之间间距为15~25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成林,未经李成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87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