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振动式防盗、防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7584.0 | 申请日: | 2007-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05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马显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显贵 |
主分类号: | G08B13/12 | 分类号: | G08B13/12;G08B21/24;G08B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福建省福州市金山***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防盗 防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装置,尤其是一种提醒报警器。
背景技术
手机是现代人常用的通讯工具,也是小偷经常关注的物品,各种防盗、防丢手机套应运而生,本人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申请了多项专利,如ZL00242363.4、ZL01230777.7、ZL20052012592.5等。但由于各人的使用习惯不同,防盗手机套并不普及,而大多数女性是不用防盗手机套的,因此仅靠防盗手机套来防止手机等物品的丢失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与各种用品连接的振动式防盗、防丢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振动式防盗、防丢器,包括壳体、连接件、报警机构,其结构要点在于,报警机构置于壳体内,连接件为报警机构的一个组成部份的,作为开关串接于报警机构的电路中。
许多年来,由于有防盗手机套这一现成的手机防护物品,人们已经形成将报警机构放置在手机套内的思维定势。本实用新型克服了这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思维惯性,将报警机构制成挂件,防丢器的一端固定在人们皮带或衣裤上,另一端与手机、MP3、MP4数码相机等物品相连,工艺简单,结构紧凑,外观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得以更好实现。
连接件是一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件,它或为一插接式的活动连接件,或为一对子母扣,或为棘齿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报警机构制成一种挂件,连接件与手机、MP3、MP4数码相机等物品相连,连接件与报警器意外割断或断开即报警提醒,防止物品被盗或丢失。本产品具有成本低、效果明显、外形美观、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插接式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 11固定件 2连接件 21插头 22插座 6长导电体5短导电体 23导线 24导线 25绝缘环A 26导体A 27绝缘环B28导体B 30吊绳 31吊环 4报警机构 41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视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振动式防盗、防丢器,包括壳体1、连接件2、报警机构4,报警机构4置于壳体1内,连接件2为报警机构4的一个组成部份的,其导线23、24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连接线与壳体1相接,二是作为开关串接于报警机构4的电路中,连接件2的另一端与防盗的物品相连,壳体1有一固定件11,该固定件11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报警机构4的电路如图2所示,由电池、报警器、两个电阻和两个三极管组成,该电路除了有一控制开关外,活动连接件的导线23、24作为开关串接于报警机构的电路中,分别与电路中的A、B两点相接,即三极管VT1基极和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活动连接件的导线23、24相接,报警器41接在三极管VT2与三极管VT1之间。R1与R2之间阻值的选择:电路R1的阻值远远大于R2的阻值,由于R1的阻值很大,因此,电路通时,三极管VT1的基极电压为零,三极管VT1、VT2截止,报警器不工作。当电路断路时,三极管VT1的基极电压升高,三极管VT1、VT2导通,报警器41开始工作,因此,在控制开关开启时,活动连接件及其连线一旦断路,报警器41启动。
图3为一种插接式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插头21为空心柱体结构,顶端为导体A26,下方依次为一绝缘环A25、导体B28、绝缘环B27,导体A26与导线24相接,导体B28与导线23相接。插座22内有相连的长导电体6和短导电体5,长导电体6和短导电体5连接。当插头21插入插座22时,长导电体6与导体B28接触,短导电体5与导体A26接触,此时导线23、24导通。插座22的一端由吊环31和吊绳30组成。
报警器41最好为振动电机,如为微型扁平振动电机,也可以为声音报警模块。因为声音报警在嘈杂的环境中较难发觉,而振动报警不受环境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显贵,未经马显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75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