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保洁箱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1076.1 | 申请日: | 200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96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春海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14;B65F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240天津市北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保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贮器,特别是一种通过微波感应而使箱盖自动开合,且感应区域为箱体周围360°的保洁箱。
背景技术
保洁箱是最常用的垃圾贮器,常用的有盖保洁箱无论打开还是关闭均需使用者用手或用脚踩去操作才能实现动作,即使市面上技术较为先进的红外线感应保洁箱也因自身的不足,在实用上有诸多限制条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保洁箱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自动打开和关闭箱盖且感应区域为箱体周围360°,能被随处使用的智能保洁箱。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整个智能保洁箱的外部结构由箱体和箱盖两部分构成。箱体包括上箱和底箱,上箱置于底箱之上,箱盖连接于上箱上;内部结构由驱动装置和控制电路组成,两者均放置于上箱内,其中驱动装置又包括传动控制系统和微波感应系统。
当人体靠近保洁箱体周围360°圆形感应区域(区域半径5cm~30cm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时,感应装置就会收到信号,并将它传给微电脑控制芯片,并通过微电脑控制芯片控制传动机构进行动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不用手或脚接触保洁箱便能开启和关闭箱盖,实现人到保洁箱自动打开,人走垃圾桶自动闭合;感应区域为箱体周围360°,不需寻找特定的感应位置;正常使用不受室内或室外,衣服颜色,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箱体材料采用具有防锈效用的不锈钢材质;设计有保洁袋压环以帮助方便更换保洁袋,既实现了保护环境卫生,又能防止病菌感染。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外观简洁大方,具有安全可靠、使用便捷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箱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箱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袋环取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保洁袋放入底箱(5)内,保洁袋上口翻置于压袋环(15)上,压袋圈(15)置于底箱(5)上部内沿的凸台(6)上,上箱(2)搁置于底箱(5)上,箱盖(1)箱盖后沿上的卡块连接在上箱(2)上,箱盖齿条(7)位于箱盖(1)顶端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控制系统(3)是由电机(11)和齿轮传动组(12)构成,齿轮传动组(12)固定于上箱(2)的后部,共有5个齿轮双层排列,每个齿轮依次啮合。齿轮(13)与电机(11)同轴,齿轮(14)为主齿轮与箱盖齿条(7)相互啮合。
当传动控制系统(3)收到信号,驱使电机(11)转动,经齿轮传动组(12)减速,控制箱盖(1)进行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安装于上箱(2)中,由发射电路、接收电路、脉冲加宽电路、微电脑控制芯片和电机驱动电路构成。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
打开电源开关(9),微波感应装置开始扫描工作。当人体的手或者脚靠近保洁箱进入到圆形360°微波感应区域时,微波感应装置检测到人体散发出的微波,输出低电平继而触发脉冲加宽电路,脉冲加宽电路输出高电平,经由微电脑芯片处理,输出信号给电机驱动电路,驱使电机(11)正转,经过齿轮传动组(12)的减速,由与箱盖齿条(7)啮合的齿轮(14)带动箱盖(1)开启;经过控制电路几秒钟的延时之后,电机(11)反转,由此通过齿轮传动组(12)的减速后,齿轮(14)反转,从而带动箱盖散齿(7)反转,箱盖(1)随之关闭。
本实用新型使用四节安装于位于上箱(2)内的电池盒(10)的D型电池进行供电,以家庭使用一天平均20次计算,四节电池可以用半年。当需要丢掉箱中垃圾更换垃圾袋时,只需提起上箱(2),取出已用垃圾袋,再将新垃圾袋套于压袋环(15)上并放回底箱(5)内的凸台(6)上即可。当需要对保洁箱进行清洗时,只需关闭电源开关(9),便可用湿布或水直接清洗,因为控制电路由树脂封闭,故而用水冲洗不会对保洁箱造成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春海,未经王春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10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