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将蓄电池安装到电动车辆上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7906.8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9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高崎静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2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本良;文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蓄电池 安装 电动 车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蓄电池安装到电动车辆上的结构。
背景技术
用于将蓄电池(battery)安装到电动车辆上的结构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下面的相关文献1公开了这种结构的例子。
在相关文献1中,如图1-4所示,蓄电池盒(30)由前固定部分(56a)和后固定部分(56b)固定于侧框架(20a和20b)上。
[相关文献1]日本未审公报H05-193369号
但是,利用相关文献1的技术,如果电动车辆(10)被碰撞,难以将蓄电池盒(30)保持在正确的位置。
例如,如果电动车辆(10)的前端经受碰撞,由于惯性,蓄电池盒(30)朝前移动。特别是,当蓄电池盒(30)装有笨重的蓄电池时,蓄电池盒(30)的动能相当大。
通过相关文献1中所公开的这种技术,从而前固定部分(56a)和后固定部分(56b)将蓄电池盒(30)固定于侧框架(20a和20b)上,很难将蓄电池盒(30)保持在正确的位置。而且,如果通过相关文献1所示的结构将蓄电池盒(30)固定于侧框架(20a和20b),必需增大前固定部分和后固定部分(56a和56b)的尺寸,因此,增加重量和成本。
发明内容
考虑到这种情况而提出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蓄电池安装在电动车辆上的结构,以在防止增加重量和成本的同时,改进安装在该电动车辆上的蓄电池的抗碰撞能力。
为此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将蓄电池安装到电动车辆上的结构,包括:形成电动车辆(10)的车体的车体部件(11和/或12);容纳蓄电池(20)的蓄电池槽(13);支撑部件(61A、61B、61C、61D、62A和/或62B),该支撑部件连接于所述车体部件(11和/或12),固定于所述蓄电池槽(13)的底部;以及连接于所述蓄电池槽(13)和所述车体部件(11和/或12)之间的防撞块(63A、63B、66A、66B、66C和/或66D)。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及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其中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或相似的零部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蓄电池组合箱的顶视图;
图4是主要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在蓄电池槽中的蓄电池和蓄电池固定器的示意透视图;
图5是主要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构造成蓄电池组合箱的金属框架的示意透视图;
图6(A)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内装式螺母的顶视图;
图6(B)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同样的内装式螺母的侧视图;
图6(C)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同样的内装式螺母的底视图;
图7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同样的内装式螺母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蓄电池槽的底侧的底视图;
图9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蓄电池槽的底侧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横端支撑部件和前端支撑部件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的XI-XI线所示的剖视图,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结构的一部分;
图12是图1中的XII-XII线所示的剖视图,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结构的一部分;
图13是图1中的XIII-XIII线所示的剖视图,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结构的一部分;
图14是图1中的XIV-XIV线所示的剖视图,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结构的一部分;
图15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盖板的前视图;
图16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该盖板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XVII-XVII线所示的剖视图,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结构的一部分;
图18是图16中的XVIII-XVIII线所示的剖视图,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结构的一部分;
图19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蓄电池盖的透视图;
图20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蓄电池盖的顶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结构的前视示意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另一种结构的前视示意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另一种结构的前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79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