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语音护理床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6822.2 | 申请日: | 200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4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马高峰;魏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高峰;魏丽娜;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
主分类号: | A61G7/005 | 分类号: | A61G7/005;A61G7/01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400浙江省余姚***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语音 护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语音护理床。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床的床板在需翻动时,一般采用手动摇式,当有些行动不便的病人如需要将床板翻起时,就必需得到护理人员或者家人的帮助,这样在旁边的人员都不在场时,就无法操作;一般的活动床板多采用机械连接方式,其比较坚硬,病无法得到最舒适的感觉;还有在如果有需要时却不能实现,病人自己也会觉的自己很没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病人的心情。特别是高位瘫痪的病人,一般都需要一个护理人员照顾他,如此不仅护理人员感到压力很大,而且病人无法受到最舒适的照顾,高位瘫痪的病人也需要能简单的自理,以便根据自己实时需要进行实时照顾自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加载方便、操作便捷、语音控制及安全环保的智能语音护理床。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智能语音护理床,包括至少一片铰接在床本体上平面中间部位、并能纵向转动的靠背体,以及能将语音信号处理成控制信号的单片机,其中:单片机输入有能生成语音信号的话筒;单片机经第一继电器、电磁阀输出有能控制靠背体升降的控制气缸;单片机还经第二继电器输出有能控制电器运行的遥控器;控制气缸活动连杆一端与靠背体背面相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位于床本体的底侧的气缸固定底座上;控制气缸制有的下降进气管口、上升进气管口分别与对应的电磁阀气口相管路密封连通;电磁阀安装固定在床本体底侧。
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控制气缸活动连杆一端与靠背体背面经顶轴承相转动连接,控制气缸另一端经底轴承转动连接在位于床本体的底侧的气缸固定底座上;靠背体经中轴承纵向转动铰接在床本体上平面中间部位。
上述的靠背体与床本体之间配设有至少二个能控制靠背体抬高上限位或降低下限位的行程开关。
上述的单片机与话筒之间还配设有电脑。
上述的床本体上平面侧边设有薄膜按钮;薄膜按钮经第一继电器与电磁阀相电路连接。
上述的薄膜按钮上设置有至少二个能控制电磁阀的操作按钮。
上述的操作按钮为三个,包括抬高操作按钮、降低操作按钮和停止操作按钮。
上述的气缸固定底座与床本体支撑腿之间还连接有支撑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单片机输入有能生成语音信号的话筒;单片机经第一继电器、电磁阀输出有能控制靠背体升降的控制气缸;单片机还经第二继电器输出有能控制电器运行的遥控器;控制气缸活动连杆一端与靠背体背面相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位于床本体的底侧的气缸固定底座上;控制气缸制有的下降进气管口、上升进气管口分别与对应的电磁阀气口相管路密封连通;电磁阀安装固定在床本体底侧。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中位机能封闭的电磁阀控制,能控制靠背体的随意位置停止;利用气体的可压缩特性,保证了靠背体的适当弹性;设置两个到位行程开关,提高了使用安全;采用气体作为控制动力源,环保节能;在单片机程序中设置好固定的语言,通过语音转换可实现控制信号的产生。床本体上配装控制气缸,其结构简单,体积小;总开关,功能启闭方便;在保持床的整体结构前提下,而且外观美观,加载方便,维修快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声控功能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配装的纵向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向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控制气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图标号说明:靠背体1,控制气缸2,下降进气管口2a,上升进气管口2b,活动连杆2c、气缸固定底座2d、气缸内部活塞2e、电磁阀3,床本体4,单片机5,话筒6,第一继电器7,第二继电器8,遥控器9,电器10,电脑11,薄膜按钮12、顶轴承21、底轴承22、支撑件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高峰;魏丽娜;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未经马高峰;魏丽娜;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68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