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受控传输简档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6375.0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2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琎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L1/18 | 分类号: | H04L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怡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受控 传输 数据传输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在包含多个节点的系统中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丢失,无论该系统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都会影响诸如Web或邮件应用之类的上层应用。因此,通常通过提供ARQ(自动重传请求)功能等来防止传输数据的丢失。已知的ARQ协议包括Selective-ACK、Go-back-N、Stop&Wait等。
具体地,在使用3G(第三代)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及类似技术的高速分组通信系统中,采用了称作HARQ(混合ARQ)的技术,该技术实现了高速重传控制,即使是在难以另人满意的无线电环境中(参见3GPP TS 25.308 v6.3.0,December 2004,Technical Specification(Release 6),pp.18-19)。根据HARQ,接收侧可通过使用简单的ACK/NACK反馈来请求从发送侧重传,因此重传的分组与先前接收到的那些分组结合,藉此可提高分组接收的速率。
通常,当通过重传协议传输分组时,有时从分组被传输到其完全被接收的时间量随分组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因为由于丢失可被认为是对每个分组随机发生的,所以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丢失对某个分组仅发生一次而对另一分组发生数次。此外,重传请求的频率等也是导致在分组被完全接收之前所需的时间量变化的原因。具体地,在有时会突然改变的无线电环境中,以及同样在HARQ的情况下,可认为在分组被完全接收之前所需的时间量随机地改变。
顺便提及,上述在分组被完全接收之前所需的时间量具有延迟时间总量的附加:正常传输延迟加上由重传过程导致的重传延迟。然而,在接收侧不知道发送侧的分组发送时间的情况下,使用“到达延迟”,该“到达延迟”指从接收侧最初检测到分组的接收到分组被完全接收的时间量,或被认为是与此时间量等价的计数值。在接收侧能够从分组中的时戳等获知发送侧的分组发送时间的情况下,可从该时间信息中获得“到达延迟”。在下文中,将给出对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到达延迟”以及较大的到达延迟对应用的影响的简短描述。
图1A是通过HARQ协议的重传的时序图,用于描述分组的到达延迟DLY。图1B是用于描述当到达分组的到达延迟彼此不同时对到达分组的重排序的时序图。
参考图1A,通过物理层L1分组N被从节点A传输到节点B。然而,假设在节点B通过HARQ过程确定分组N已经被不完全地接收。此时,节点B向节点A回发NACK,并且节点A在收到NACK之后向节点B重传分组N。在此,在分组N被节点B完全接收之前,此重传操作被重复两次。在如上所述地重复了多次重传操作之后分组被完全接收的情况下,到达延迟DLY是从分组最初被不完全接收到分组被完全接收的时间量,或与此时间量等价的计数值。
在此情况下到达延迟DLY是由HARQ过程引起的。然而,如果甚至在HARQ过程之后仍存在错误,则执行通过ARQ过程的重传过程。因此,存在到达延迟DLY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性。
如图1B所示,存在这样一些情况,其中因为由重传过程引起的到达延迟因无线电环境等的突然改变而随机地改变,所以到达延迟根据分组的不同而不同。在此,分组N的到达延迟变大,并且分组N在分组(N+1)(其在分组N之后被传输)之后到达节点B。分组(N+2)出现了更大的到达延迟,它在多个在其后传输的分组之后到达节点B。
当按如上所述的连续顺序依次传输的分组N到(N+M)之中的中间分组出现较大到达延迟时,接收节点B为了在接收侧重排序这些分组,将编号在该延迟的分组之后的那些分组存储在REORDER缓冲器中直到该延迟分组到达。当延迟的分组到达时,被存储的分组被依次馈送到应用。因此,必需确定接收节点B的REORDER缓冲器的大小从而使得可负担最大延迟。
顺便提及,如图1A和1B所示的包含一个发送节点和一个接收节点的单跳系统并非唯一的通信系统,还可想到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存在多个传输节点的多跳系统。在这样的多跳系统中,应想到在每一跳中都可能发生分组丢失。因此,HARQ和ARQ协议被用于每一跳,籍此能够补偿分组丢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63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