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反馈误差的码书选择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1310.7 | 申请日: | 200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1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4B7/08;H04B1/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申 健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馈 误差 选择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对无线通信传输系统进行优化的方法 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各种多天线技术中,波束形成技术实现简单,可以获得 较大的信噪比增益和分集增益,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波束形成系统中,发 送端采用的波束要根据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确定。 而在很多情况下,如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系统中, 发送端无法直接获知CSI。此时,首先通过接收端对CSI进行量化,确定一个匹 配的波束,然后,通过一个低速率的反馈信道将此波束传至发送端。
图1为量化的波束形成系统前向链路的框图。在发送端,待传输的信息先 经过编码和调制,得到标量符号s。波束形成模块将符号s进行加权,然后送至 多个天线进行发送。于是,各天线发送的是相同的符号,只是采用权值不同。 每个权值都是一个复数,它们组成一个向量,称波束形成向量,记为w。在接收 端,各天线将接收到的信号先进行最大比合并,然后再对合并后的信号进行解 调和译码。
在量化的波束形成系统中,波束形成向量是接收端通过反馈信道传送给发 送端的。图2为量化的波束形成系统反馈链路的框图。在系统设计阶段,应事 先设计码书X,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存储这个码书。码书X是由K个码字c1…ck…cK组成的集合,各码字即为待选的波束形成向量,它们都是模为1的单位向量。 码书中每一个码字对应一个序号(码字ck的序号就是k),所有的序号组成序号 集合I={1…k…K}。每次反馈时,接收端根据其信道状态信息(由信道估计模块 提供)从码书X中选择一个码字,并将码字的序号通过反馈信道送至发送端。 发送端根据反馈回的序号进行查表操作,在码书中找出对应的码字作为波束形 成向量。
在实现上述的量化波束形成向量的反馈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 少存在如下问题:在量化的波束形成系统中,发送端采用的波束是由接收端, 以码字序号的形式反馈回来的。但是,在反馈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码字序号反 馈错误的问题,即接收端反馈码字A的序号,可是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造成 发送端接收成码字B的序号。如果码字B与码字A差异较大,会导致发送端采 用的波束与当前信道不匹配,系统的性能恶化。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抗反馈误差的码书选择方法,该方法能 够提高量化的波束形成系统,在反馈错误条件下的信号传输能力。
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抗反馈误差的码书选择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编制码字与序号至少两种对应关系的码书;
获取每个码书的传输误差参数值;
根据所述传输误差参数值,选择一个码书作为信号发送端和接收端共有的 码书;其中,所述传输误差参数值根据选中概率值、差错概率值和相似度值获 取;选中概率值为各码字被接收端选中的几率;差错概率值为接收端发送一种 码字对应的序号,发送端得到另一种码字对应的序号的几率;相似度值为接收 端发送一种码字对应的序号,发送端得到另一种码字对应的序号时,两种码字 的相似程度;
获取每个码书的传输误差参数值的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每个码书中,每个码字的选中概率值与差错概率值与相似度值的乘积, 作为该码字的传输误差参数值;
取所有码字的传输误差参数值之和作为该个码书的传输误差参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抗反馈误差的码书选择方法,通过编制码字与序号各 种对应关系的码书,获取每个码书的传输误差参数值,可以评估出各个码书抗 反馈误差的能力,再根据传输误差参数值选择一个码书作为信号发送端和接收 端共有的新码书,这样,得到的新码书将是各个码书中抗反馈误差能力较理想 的,将所述新码书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应用,可以使发送端采用的波束与当前信 道尽量匹配,保证了系统的传输性能。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抗反馈误差的码书选择装置,包括:
码书生成模块:编制码字与序号至少两种对应关系的码书;
误差获取模块:获取每个码书的传输误差参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13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