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镜成形用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0711.0 | 申请日: | 200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4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高木英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B11/06 | 分类号: | C03B11/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成形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成形光学透镜的模具,尤其涉及在成形光学透镜时使得透镜的第1面的中心和第2面的中心没有位置错位的透镜成形用模具。
背景技术
以往,成形光学透镜的模具,一般而言是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由上模和下模构成的模具。上模和下模分别安装于在同一轴上相对的一对模板上,模板的一方所设置的引导轴与另一方所设置的引导孔嵌合而被定位,并且,一方可以滑动。例如,在上模可滑动时,在下模安装圆筒模,并且设置有透镜成形面的下模本体部分嵌合在设置于圆筒模的圆筒孔内。上模将上模本体部嵌合在圆筒模的圆筒孔内,从而在圆筒孔内的内部,设置在上模的透镜成形面与设置在下模的透镜成形面在同一轴上相对而形成透镜成形空间。在下模设置的透镜成形面上,放置预先加热的玻璃素材,通过使上模和下模闭合而形成上述透镜成形空间,从而在上述玻璃素材转印透镜形状。
【专利文献1】专利公开2005-20643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模具,由圆筒模而使上模和下模的各透镜成形面的光轴中心成为一致。但是,上模和下模的位置精度,最主要受到由上述引导轴和引导孔所决定的模板相互间的位置精度,更且,因在上模及下模和圆筒模之间设有孔隙,所以,上模和下模有可能相对于圆筒模沿反方向偏移孔隙的量。
而且,上述模具为多腔模具时,由于在上模和下模分别设置多个透镜成形面,因此,也影响了透镜成形面在模具上的位置精度,而使各个透镜成形面的光轴中心的最终位置变得更差。从而,为了使所有透镜成形面的光轴中心以高精度对准,必须以很高的精度制作模具的各尺寸,存在很多难题。
发明内容
对于这种课题,本发明在上模和下模分别安装多个嵌件模,通过上下嵌件模彼此进行定位,嵌件模的位置的离散偏差消失,就能够使设置在嵌件模的透镜成形面的光轴中心以高精度对准。
由本发明的成形用模具包括,在固定模和可动模分别均具备:具有转印透镜的光学功能面的光学功能转印面的嵌件模;和将该嵌件模以位置可调整方式安装的模框。上述嵌件模设置定位孔和定位销,作为在上述固定模和可动模闭合时使各个嵌件模彼此互相定位的定位机构。在上述固定模的定位孔嵌合上述可动模的定位销,在上述固定模的定位销嵌合上述可动模的定位孔。
上述嵌件模分别各自具有两个上述定位孔和上述定位销。上述2个定位孔被配置在相对于透镜光轴成点对称的位置。上述定位销配置并埋设在以透镜光轴为中心从上述定位孔偏移90°后的位置。上述定位销还嵌合在设于上述模框的固定孔内。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设置在多腔模具的所有的透镜成形面的光轴中心以高精度对准。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本发明的注塑成形用透镜模具的固定模和可动模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嵌入有8个嵌件模的模框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可动模用嵌件模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固定模用嵌件模的斜视图。
图中:
10-模具20-固定模21、31-模框22、32-嵌件模23、33-镜面模件23a、33a-光学功能转印面24、34-定位孔25、35-定位销26-引导孔30-可动模36-引导轴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形光学透镜的模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及图2所示的透镜成形用模具10由固定模20和可动模30而构成。固定模20由模框21、在模框21以位置可调整方式安装的嵌件模22、以及嵌入在嵌件模22的镜面模件23构成,可动模30也为同样的构成。
在可动模30的模框31具备引导轴36。在固定模20的模框21设有与上述引导轴36嵌合的引导孔26,上述引导轴36在引导孔26滑动,从而进行固定模20和可动模30开闭。
在模框21将8个为扇形的嵌件模22嵌入呈圆形(参照图2及图3)。虽未图示,在可动模30的模框31同样将8个嵌件模32嵌入呈圆形。模框21中嵌入的8个嵌件模和模框31中嵌入的8个嵌件模按照各自成一对的方式配置。
如图4所示,嵌件模22,在中央设置有透镜成形空间40。在透镜成形空间40的中心部开有为了嵌入镜面模件23的孔41,在其周围设有凸缘形成面42。凸缘形成面42通过与可动模30的嵌件模32所设置的凸缘形成面52(参照图3)而形成透镜的凸缘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能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07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