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压力缸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93982.0 | 申请日: | 200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碇彻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SM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5B15/22 | 分类号: | F15B15/2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兆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压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压力缸,其内的活塞在加压流体的供给情况下沿着轴向移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能减缓并吸收在活塞位移终端位置上产生的冲击的缓冲机构的流体压力缸。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例如已经将其内具有在加压流体的供给情况下移动的活塞的流体压力缸用作传送各种工件等的传送装置。在这样的流体压力缸中,已知提供了一种缓冲机构来减缓并吸收在活塞位移终端位置上产生的冲击。
例如在日本未审公开专利文献No.61-124706中披露的,具有此类缓冲机构的流体压力缸包括一个安置在缸内腔内的可移动活塞,其中缸内腔的一端由气缸盖罩封闭。沿轴向延伸的小活塞分别形成在活塞的两端面上,其中,小活塞在活塞的位移作用下插入气缸盖罩的小缸体中。因此,空气封闭在小缸体内,受到压缩而由此产生缓冲效应。
不过,在根据日本未审公开专利文献No.61-124706的传统技术中,因为构成缓冲机构的小活塞是以实心非中空的轴形状形成的,其与活塞的一端面一体连接,与未设置此种缓冲机构的流体压力缸相比,流体压力缸的重量增大,而因为存在小活塞,制造成本也连带着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压力缸,其能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使得流体压力缸的重量较轻。
自下面结合通过例证性实例示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附图作出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体压力缸的总垂直横截面图;
图2是图1流体压力缸的气缸盖罩附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3是局部分解透视图,示出了图1流体压力缸中的活塞、第一和第二垫圈、垫片以及螺母与活塞杆分开的状态;
图4是第一和第二垫圈的局部剖开透视图;
图5是示出自不同方向观察的图4内容物的局部剖开透视图;
图6是总垂直横截面图,示出了图1流体压力缸中的活塞移动到杆盖那侧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参照标号10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体压力缸。
如图1至3所示,流体压力缸10包括圆柱形的缸筒(缸体)12、装在缸筒12一端上的气缸盖罩(覆盖元件)14、装在缸筒12另一端上的杆盖(覆盖元件)16、以及可移动地安置在缸筒12内的活塞18。
缸筒12由直径基本恒定的圆柱体形成,其内形成有一个缸内腔20,活塞18容纳在该缸内腔20内。
气缸盖罩14例如由比如铝合金等的金属材料形成,横截面形状基本呈矩形,具有若干通孔(未示出),它们沿轴向在其四个角贯穿气缸盖罩14,且从中插入有连杆22。
此外,凹槽(容纳孔)24以预定深度面朝缸筒12那侧形成在气缸盖罩14的中心。第一密封圈26安装在沿着凹槽24的内圆周面形成的环形槽中。凹槽24的横截面形成为直径基本恒定的圆形形状,并且,当气缸盖罩14安装到缸筒12的一端上时与缸内腔20相通。
另外,供给并排放加压流体的第一流体口28安置在气缸盖罩14的侧面上,其中第一流体口28通过连通通道30a与凹槽24相通。具体地说,自第一流体口28供给的加压流体通过连通通道30a引入凹槽24中。
杆盖16例如由比如铝合金等的金属材料形成,横截面形状基本呈矩形,具有若干通孔(未示出),它们沿轴向在其四个角贯穿气缸盖罩14,且从中插入有连杆22。当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安装到缸筒12的两端部上时,通孔分别沿着同一直线同线布置,螺母32旋到连杆22的两端上并与之接合,连杆22各自通过彼此面对的通孔插入。由此,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与缸筒12连接。除非另有说明,因为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在张力之下位于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所以缸筒12被夹持并保持在气缸盖罩14与杆盖16之间。
此外,杆盖16的中央部在远离缸筒12的方向上鼓出和突伸,其内形成有杆孔34,它沿轴向贯穿中央部。衬套36和杆密封垫38沿着杆孔34的内圆周面安装。杆孔34包括扩展直径部(容纳孔)40,其朝着缸筒12的侧面(沿箭头A的方向)在直径上逐渐扩展,其中第二密封圈42通过环形槽安装在扩展直径部40的内圆周面上。扩展直径部40的内径大致等于凹槽24的内径。当杆盖16安装到缸筒12的另一端上时,杆孔34与缸内腔20相通。
另外,供给并排放加压流体的第二流体口44安置在杆盖16的侧面上,其中第二流体口44通过连通通道30b与杆孔34相通。具体地说,自第二流体口44供给的加压流体通过连通通道30b引入杆孔34和缸内腔20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C株式会社,未经SM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39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雷达视频的图像压缩存储方法
- 下一篇:具有搅料机构的制砖机布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