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层无线接入系统及层间调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81522.6 | 申请日: | 200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5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刁心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4/04 | 分类号: | H04W74/04;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尚志峰;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无线 接入 系统 调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分层小区架构下的 双层无线接入系统及层间调度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现有调度技术、现有分层无线接入网的层间 切换技术和基于分层无线接入网的分集技术。
在3G系统的HSUPA(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和 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的设计中,为了利用用 户间的分集增益来提高小区的吞吐量,采用了由NodeB实施的调度 技术。基于NodeB调度的业务称为调度业务,调度业务分为上行调 度业务和下行调度业务。在上行调度业务的实施中,UE在传输数 据前,先通过E-RUCCH(E-DCH随机接入上行控制信道)信道发 送调度请求,见图1,NodeB根据UE的调度请求和小区的资源状 况为UE分配资源,并通过E-AGCH(E-DCH绝对授权信道)信道 在时间点101将授权的资源(包括码道、时隙、功率)发送给UE, 同时下发一个功控指令TPC,控制下一次增强上行物理信道 E-PUCH发送的功率升降。对于一个传输时间间隔,NODE-B每次 调度只通过E-AGCH下发一个功控指令,TDD系统一种可能的最 小传输时间间隔是TDD系统采用的帧长(或子帧长度),如5ms, 另一种可能的传输时间间隔是TDD系统采用的帧长(或子帧长度) 的整数倍,如20ms。在时刻102,UE通过E-PUCH信道发送数据, 并在时刻103结束数据发送。
当NodeB接收到UE的E-PUCH信道数据后,NodeB的物理层 进行解码,并将解码信息反馈给上层MAC-e(增强媒体接入控制实 体)实体,由MAC-e实体负责产生ACK(确认)或NACK(不确 认)指示,并在E-HICH(E-DCH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信 道上将指示发送给UE,UE收到ACK后,会丢弃原先的分组,进 行新数据的传输;如果收到的是NACK,需要等待授权资源再进行 重传。
调度业务的定时关系如图1所示:UE收到E-AGCH授权信息 后,在定时时间T1后发送数据,发送数据后在定时时间T2后在时 刻104收到NodeB的HARQ指示,如果收到的是NACK,UE将等 待绝对授权到来后再在时刻105重传数据,等待时间是T3;如果收 到的是ACK,UE将丢弃此数据块,清空相关的HARQ进程,等待 下一次授权再进行新数据的传输。其中T1、T2有明确的定时关系, T3是可变的,取决于NodeB的调度。
在分层无线接入网的层间切换方面,有如下现有技术。
专利申请“无线网络中的软垂直切换”(申请号: 200510091577.9)公开一种分层接入网架构下的软垂直切换方法。 该方法包括经由依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电信链路而请求从依 照第一协议工作的第一无线网络切换到依照第二协议工作的第二无 线网络,其中第一协议不同于第二协议。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切 换请求,形成一条依照第一和第二协议的第二无线电信链路,其中 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与第一无线电信链路是共存的。该方法还包括: 在形成第二无线电信链路之后,撤销第一无线电信链路。
专利申请“触发切换的方法”(申请号为:200610093054.2)公 开了一种触发无线通信系统对切换进行判决以及/或者通过至少一 个触发信号触发切换的方法。异构网络中的垂直切换实现困难,原 因是不同无线接入技术(RAT)中的无线链路质量的定义不一样。这 就是为何几乎不能预测不同RAT中的无线链路质量的原因。本发明 建议使用通用的算法以触发切换触发信号。该算法使用代表无线链 路的服务质量的至少一个方面的通用参数。本发明有助于在多RAT 网络中进行切换,并且减少了信令,原因是将部分的切换判决形成 转移给了终端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15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