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应力孔道灌浆密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8301.3 | 申请日: | 200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0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尔玉;董德禄;蒋红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5/10 | 分类号: | E04C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孔道 灌浆 密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施工中使用一种与传统单一截面波纹管不同的带垭口的波纹管及配套的接头和端头。
背景技术
在土建行业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对张拉后的预应力筋一般要采用水泥基灌浆材料进行灌浆。其作用为对预应力筋进行耐久性保护,并增加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由于张拉力的作用,预应力筋位于预应力孔道顶部。预应力孔道在灌浆后,比重较大的水泥浆将位于预应力孔道底部,而比重较小的水和微细的物质会上浮在预应力孔道顶部,工程中把这种水泥浆中水分上浮的现象称之为泌水。泌水在预应力筋材料下的积聚,降低了灌浆材料的密实性,削弱了预应力筋与水泥浆的粘结强度。同时,还会增加预应力筋锈蚀的危险性,影响到预应力体系的耐久性。为了增加灌浆材料的密实性,目前在工程中采用低水灰比的水泥浆、压力灌浆和真空灌浆技术。而通过大量的试验发现,采用这些手段也不能保证预应力筋周围的灌浆材料是完全密实的。因为传统的灌浆孔道大多采用圆形管或扁形管,这些形状的管道不利于泌水的排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在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中使用带垭口的波纹管以及配套的接头和端头,来排出水泥浆中的泌水,确保预应力筋周围的灌浆材料达到完全密实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应力孔道灌浆密实装置,该装置包括:带垭口的波纹管以及配套的接头和端头。
带垭口的波纹管的垭口的宽度<5mm,并将波纹管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上下两部分波纹管的管腔面积比例根据水泥基灌浆材料的泌水量而定。一般来说,垭口上部波纹管的管腔面积占下部波纹管的管腔面积的比例<20%。
预应力筋放在垭口下部的波纹管管腔中,垭口下部的波纹管面积由预应力筋面积的大小确定。
带垭口的波纹管配套的接头,采用两片式外包形式,通过上下滑槽把两片式的接头进行紧固。
带垭口的波纹管配套的端头是,由连接段、变径段和等截面段三部分组成。其中,连接段的结构、尺寸与带垭口的波纹管相同,并通过接头与带垭口的波纹管相连;变径段是连接连接段与等截面段部分的过渡段;等截面段是与锚垫板孔相连接的部分。
在后张预应力孔道灌浆后,在垭口下部波纹管管腔中水泥浆泌水所产生的游离态的水会顺着哑口到哑口上部的波纹管的管腔中,这样预应力筋就会与游离态的水脱离,而处于密实的水泥浆的完全包裹之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水泥基灌浆材料泌水所产生的游离态的水位于波纹管的垭口上部,而预应力筋和密实的水泥浆位于垭口下部,从而能很好的保护预应力筋,并能达到与水泥浆良好的粘结强度的目的。同时,增加了波纹管的纵向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带垭口的波纹管主视图。
图2是带垭口的波纹管横截面示意图,其中1为波纹管外径,2为波纹管内径。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其中垭口宽度L一般小于5mm。
图4是带垭口的波纹管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1为游离态的水及细微漂浮物,2为水泥浆,3为预应力筋,4为混凝土。
图5是带垭口的波纹管接头左片主视图。
图6是带垭口的波纹管接头右片主视图。
图7是带垭口的波纹管接头上下滑槽。
图8是图6的左视图,其长度一般为150mm以上。
图9是带垭口的波纹管端主视图,其中等截面段长度约为500~1000mm,变径段长度约为300~500mm,连接段长度一般为75mm以上。
图10是图9中5-5截面断面图。
图11是图9中4-4截面断面图,其中4-4截面与5-5截面相同。
图12是图9中3-3截面断面图,其中3-3截面的外径为比4-4截面的外径略大。
图13是图9中2-2截面断面图,其中2-2截面的高度与3-3截面外直径相等。
图14是图9中1-1截面断面图,其中1-1截面与2-2截面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以附图为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预应力孔道灌浆密实装置,该装置包括:带垭口的波纹管以及配套的接头和端头。
图2是带垭口的波纹管横截面示意图,其中1为波纹管外径,2为波纹管内径。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其中垭口宽度L一般小于5mm,并将波纹管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垭口上部波纹管的管腔面积占下部波纹管的管腔面积的比例<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83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