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聚光功能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以及背光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8163.0 | 申请日: | 200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5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龚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璨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10 | 分类号: | G02B1/10;G02F1/13357;G02B27/00;G02B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英 |
地址: | 215000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光 功能 光学 制造 方法 以及 背光 模块 | ||
1、一种具有聚光功能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所述光学膜应用于背光模块,适于调节所述背光模块的光学性能,所述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透光本体,其具有光入射面和与所述光入射面相对的光出射面,所述光出射面上设有多个聚光微结构;
在所述透光本体的光入射面上设置反射涂层;以及
提供激光,所述激光从相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聚光微结构入射至所述反射涂层,所述激光经由所述至少一个聚光微结构而聚集于所述反射涂层,以将所述反射涂层烧蚀出至少一个透光部位,所述透光部位对应于所述聚光微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设在所述光出射面上的所述多个聚光微结构呈阵列排布,所述至少一个透光部位的形成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多个阵列排布的聚光微结构、所述透光本体以及所述反射涂层一起与所述激光产生相对移动,以使所述多个阵列排布的聚光微结构依次通过所述激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透光部位的形成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清除所述激光烧蚀所述反射涂层而产生的残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清除残屑的步骤与所述烧蚀出所述至少一个透光部位的步骤同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清除残屑的步骤是经由在所述反射涂层的远离所述透光本体的一侧设置清除装置来实现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清除装置是粘轮或真空吸除装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激光是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相对移动方向的方向沿伸的线形光束或排布的多个点状光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聚光微结构是柱状透镜或微透镜。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激光是非可见光激光,其波长与所述反射涂层的吸收波长相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激光是紫外线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或铷钇铝石榴石激光。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透光本体与所述多个阵列排布的聚光微结构以一体成形方式结合。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反射涂层可反射可见光并且可吸收所述激光。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反射涂层包括用以吸收所述激光的第一涂层以及用以反射可见光的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位于所述光入射面和所述第二涂层之间,所述反射涂层的所述多个透光部位贯穿所述第一和第二涂层。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光入射面是平面。
15、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
光学膜,所述光学膜包括透光本体、反射涂层以及多个阵列排布的聚光微结构,所述透光本体具有光入射面和与所述光入射面相对的光出射面,所述光出射面上设有所述多个聚光微结构,所述反射涂层设置在所述光入射面上,所述反射涂层具有经由激光烧蚀而形成的多个透光部位,所述多个透光部位的位置和尺寸都分别与所述多个聚光微结构相对应;以及
面光源装置,其设置在靠近所述光学膜的反射涂层的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反射涂层可反射可见光并且可吸收所述激光。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反射涂层包括用以吸收所述激光的第一涂层以及用以反射可见光的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位于所述光入射面和所述第二涂层之间,所述反射涂层的所述多个透光部位贯穿所述第一和第二涂层。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透光本体与所述多个阵列排布的聚光微结构以一体成形方式结合。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聚光微结构是柱状透镜或微透镜。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光入射面是平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璨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璨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816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