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避震器专用打气筒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7344.1 | 申请日: | 200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8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吴树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树木 |
主分类号: | F04B33/00 | 分类号: | F04B33/00;F04B3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避震器 专用 打气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气筒,尤其是指一种使用于避震器的打气筒,且具有多方向转动的打气筒。
背景技术
自行车为了骑乘舒适会在车体设有避震器,利用避震器吸收冲击,通常避震器会设在车架、前叉或后叉的位置。避震器利用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填充气体,所以具有较佳的吸收冲击能力。但一般使用者在进行打气时,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自行车的避震器安装的位置通常不利于进行打气,会受到避震器与自行车车体结合时角度的限制,要在如此狭小的角度内让打气筒的接头伸入确实存有相当的难度,况且一般的打气筒其接头91与唧筒92是以刚性的方式成型,如图1所示。图1的打气筒揭示了一种通气道93呈一平直状的型态,现有的打气筒欲使用在自行车避震器时,存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打气筒需具有一定的长度,利用唧筒92往复作动达到唧气效果。现有的这种打气筒,常因为唧筒92被自行车车体所限制,而无法进行打气作业,因此,现有的打气筒并不适用于避震器,确实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参照图2揭示了一种打气装置的万向气嘴结构,其中以关节件94达到万向的功效,关节件94的颈部941穿置在连接件95第一壳件951再螺接在气嘴本体96,关节件94的头部942穿置在连接件95的第二壳体952,使气嘴本体96与关节件94结合不产生角度变化,而连接件95与关节件94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结合。惟,关节件94结合连接件95后,且两者要产生相对转动时,连接件95与气嘴本体96会产生干涉,而有转动角度的限制。另外,现有的打气装置是使用在美式或法式气嘴,并无法适用于避震器的充气。现有的设计除了不适用于避震器之外,还存有一个缺失,现有的打气筒内安装有两个O型环97,这两个O型环97都常态性的被压迫来达到气密功效,当O型环97长期处在挤压状态,同时旋转转动时O型环97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让转动变得不顺畅且很吃力,此时O型环97将容易发生疲劳导致损坏,而失去气密功效,纵使将现有的设计应用于避震器,还是存有上述无法改善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人有鉴于背景技术的打气筒依然有需加以改善的空间,而希望凭借本发明排除或至少减轻先前技艺所遭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现有的打气筒使用在自行车的避震器时,会因为空间的限制使打气筒的接头无法伸入,而无法进行打气,同时现有的气密件长期处在压迫状态,容易产生疲劳而失去气密功效,为了彻底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人乃针对此一不便利的问题,致力研发创造出一种具多方向转动接头的打气筒,凭借接头可以转动的设计,而适用于任何位置的避震器进行充器,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同时现有虽然有揭示一种具有万向气嘴的结构,但其乃应用于美式或法式气嘴,同时其设计方式受到转动角度限制,而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接头,一端为一圆球部,另一端为一连接部,一通孔连通所述的圆球部与所述的连接部;
一壳体,一端为一套置端,另一端设有一结合部与一容室,其中所述的套置端套置所述的圆球部,且所述的圆球部可相对于所述的壳体转动;
一顶掣件,一端设有一气密件选择性抵顶在所述的圆球部的表面,另一端设有一气嘴部,同时两端之间以一气道贯通,且所述的气道与所述的接头的通孔相通;
一盖体,设有一结合部结合于所述的壳体的结合部;
如此,所述的壳体结合于所述的接头时,所述的壳体、所述的顶掣件与所述的盖体可相对所述的接头自由转动,同时气密件不被压缩,当配合避震器使用时,避震器的气嘴压迫所述的顶掣件,并使气密件抵顶在所述的圆球部表面,达到气密功效。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打气筒使用在避震器时死角较少,而可以容易的进行打气动作。且气密件仅在使用时才受到挤压,让气密件使用寿命加长,同时打气筒的使用寿命也随之加长。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使用在避震器时,不受到空间或角度的限制,可以顺利进行打气。
2.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的接头具有圆球部,接头设在壳体内,同时圆球部与壳体可以最大角度转动,而具有多方向转动的功效。
3.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接头的圆球部与顶掣件之间具有缝隙,利用缝隙的设计使两者纵使错位,打气的气体依然可以由缝隙进入顶掣件的气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树木,未经吴树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73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巷帮支护法
- 下一篇:一种立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