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6672.X | 申请日: | 200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5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雅幸;渡边淳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2/24 | 分类号: | H01R12/24;H01R12/26;H01R13/629;H01R13/631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洪贵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3年5月23日、申请号为03136522.1、发明名称为“连接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在移动电话或蜂窝电话、个人笔记本电脑、数字摄像机或类似物上的连接器,特别是涉及这样一种连接器,其能够将触头可靠地推压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上,便于引导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进入连接器中并同时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即使电路板在插入时被错误地上下颠倒也能够消除任何连接缺陷,可靠地将电路板或电缆锁定在连接器上,即使是在电路板两侧表面上带有接触部分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连接器小型化,并且使准备安装在电路板和电缆上的连接器得到加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用在移动电话、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机或类似物中的连接器是非常薄的(所谓的更轻、更紧凑的连接器),并且包含以极窄的间距布置的触头。这些连接器既可以同时适用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带状电缆,也可以仅适用于柔性印刷电路板。这些连接器具有这样的结构,即通过将电路板或带状电缆插入连接器壳体的插口中,电路板或带状电缆被带到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接触的状态。
这些连接器大致上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和触头,柔性印刷电路板在被插入壳体中时会被带到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接触的状态。这种连接器是所谓的“非零插力”(NZIF)型的。另一种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触头和滑块,以使柔性印刷电路板被壳体和滑块夹住。这种连接器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所谓的“零插力”(ZIF)型和“触键”型。现有多种方法用于利用壳体和滑块保持柔性印刷电路板。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是在柔性印刷电路板被插入壳体中后,将滑块插入壳体中,以将电路板推压在触头上。“零插力”型的连接器公开于后文所述的专利文献1中,“触键”型的连接器公开于后文所述的专利文献2中。
“非零插力”型的连接器具有这样的结构,即柔性印刷电路板通过插口而插入壳体中,以迫使电路板与触头的接触部分相接触,而不必使用滑块,这样就能够实现电路板的连接。柔性印刷电路板在插入壳体中时受到压力。当柔性印刷电路板与接触部分接触时,接触部分通常会被特意弯曲或弯折,以便于实现接触,或者触头的接触部分经常对称设置在电路板两侧,以使接触部分夹住电路板。
壳体上形成有所需数量的插槽,用于将触头插入其中,以及插口,用于将柔性印刷电路板插入其中。每个触头主要包含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类似物的接触部分、用于连接在一基板上的连接部分、用于固定在壳体上的固定部分。这些触头通过压配而固定在壳体中。图30A和30B中示出了一种“零插力”型连接器的触头64。触头64是大致U形的,并且主要包括:接触部分22,其适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连接部分24,其适用于连接在一基板或基片上;以及固定部分42,其用于通过压配而固定在壳体12上。
如图30A和30B所示,“零插力”型连接器的滑块66是大致楔形的。在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被插入壳体62中后,滑块66插入装有所需数量触头64的壳体62中。这种滑块66主要包括:安装部分74,其用于安装在壳体62上;以及推压部分68,其用于将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推压在触头64的接触部分22上。在插入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之前,滑块66被临时插在壳体62中以便储存于此,如图30A所示。在柔性印刷电路板40或柔性带状电缆插入后,滑块66再次插入壳体62中,以使滑块66的推压部分68沿着平行于电路板40或电缆的方向插入,如图30B所示,从而将电路板或电缆推压在触头64的接触部分22上。
为了适应于用户的要求,使触头的间距最小化,或者使连接器小型化,有时需要将一些触头的连接部分布置在壳体的插口一侧(也就是交错地布置触头)。
另外,后文所述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锁定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结构。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电路板连接器,其通过可靠连接而提高生产率,而不需要将电路板发生位移,即使是电路板带有特定的用于信号输入和输出的小型端子或以小间距布置的端子。
专利文献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66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配线基板收纳结构
- 下一篇:听音装置和用于向听音装置施加电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