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膜带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7627.8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3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福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福建 |
主分类号: | B60C5/10 | 分类号: | B60C5/1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宋铁军 |
地址: | 110016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膜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使用的内带,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用于各种车辆作为内带的膜带。
背景技术
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等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但使用过程中都会遇到扎破车内带(内胎)或爆胎的情况,若不能修补则需要更换内带,现有的车用内带多为环形结构,更换起来要对车辆的车轮进行拆卸、在车轮上扒去外带等工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麻烦,且这种内带多为橡胶材料制成,成本较高。
本申请人以前申请过一种直条形状或“C”字形的车用内带,这种内带虽然安装起来较传统的环形内带方便,但这种内带的两端形状为直头,安装后打气或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爆胎的现象,因此未能得到推广,且这种内带也多为橡胶材料制成,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且生产设备变动很大,一般企业无法承受。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膜带,其目的是解决现有的环形车用内带安装麻烦、橡胶材料制备成本较高,而两端为直头形状的直条形内带或“C”字形内带易爆胎,且也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膜带,其特征在于,该膜带包括:由塑料软薄膜制成的直条形状带体,带体的两端采用锥形或楔形,带体上设有充、放气口;膜带尺寸为其围成圆圈后直径大于所应用车辆的车轮外带的直径。
所述带体两端采用斜面形状时,斜面的角度为30°~60°。
所述的塑料软薄膜采用0.2~0.7mm厚的塑料软薄膜。
所述的塑料软薄膜采用0.3~0.5mm厚的塑料软薄膜。
所述的塑料软薄膜为聚烯烃类材料,在该材料的内部或外部附着有一层铝箔。
优点及效果: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的环形车用内带安装麻烦、用橡胶材料制备成本较高,而两端为直头形状的直条形内带或“C”字形内带易爆胎,且也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所述膜带两端为圆锥或斜面形状,安装方便,在不需要将车轮上的外带扒开的情况下,即可将该膜带作为内带进行安装,由于减少了传统更换内带的工序,实际安装时仅20秒左右即可完成更换,与传统安装车内带相比大大提高了安装速度。由于圆锥或斜面形状的两端面减小了摩擦,减少了在打气或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易爆胎的问题。且该膜带采用塑料软薄膜作为制备材料,相比传统的橡胶内带大大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膜带外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膜带安装前叠成窄条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膜带两端为锥形的外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膜带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采用塑料软薄膜材料制备成直条形状,且两端封口处为锥形或斜面形状的车用膜带,采用这种膜带在不需要对所安装车辆进行拆卸的前提下,即可实现方便、快速的安装,一般仅需要10多秒即可完成,且这种膜带在打气过程中不易爆胎,由于采用薄膜材料使成本较低,该膜带应用范围广,适用于自行车、人力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带有内带的机动汽车等,膜带可以根据适用车辆的不同制备成多种规格,如制备成用于28、26、24、22等车轮型号的自行车等(由于该膜带未充气状态下体积较小,因此各种相近的型号间可替换使用),所述膜带尺寸要求一般是在冲气后其管径直径大于所应用车辆的车轮外带的内径,膜带的长度比车轮圈周长约长出10~20厘米左右即可,实际制备时具体尺寸可以以适合所应用车辆的车轮即可。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的膜带包括:由0.2~0.7mm厚的塑料软薄膜材料制成的直条形状带体1,实际制备带体1时最好选择厚度为0.3~0.5mm塑料材料,即类似装牛奶的塑料薄膜材料,这种材料不但成本低,并且易于折叠,可以在安装时将膜带带体折叠,在不拆卸车辆的车轮前提下,即可方便、快速安装。带体1上还设有充、放气口3,用于对封闭的膜带带体进行充、放气。带体1的两端的封口处采用楔形2,形成斜面封口,斜面封口的角度α可以为任意角度,最佳设在30°~60°之间。以往的直条带两端是平头的,在打气时往往爆胎,可能是平头的内带放入轮胎内折叠的缘故,使其压力不均。当换成这种楔形2时完全解决了爆胎的现象。
下面结合图4的安装示意图,以自行车为例对本发明膜带的具体安装过程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福建,未经李福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76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