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启动洗衣机自清洁程序的判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3115.6 | 申请日: | 200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8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宇;韩丽丽;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D06F33/02 | 分类号: | D06F33/02;D06F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学强 |
地址: | 266101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启动 洗衣机 清洁 程序 判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洗衣机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启动洗衣机自清洁程序的判定 方法。
背景技术
洗衣机是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目前一般家庭均使用具有较强自动化程 度的全自动洗衣机。
全自动洗衣机包括波轮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上述两种洗衣机的洗涤桶 都是由内筒、外筒两个筒组成。内筒为有孔筒,外筒为盛水筒,内筒外筒同 轴,并且内筒通过轴由电机带动旋转。波轮洗衣机通过旋转内筒对衣服进行 甩干;滚筒洗衣机通过旋转内筒使水进出内筒,对衣服进行洗涤及甩干。
在洗衣过程中,衣服污垢及水的杂质会粘在内筒的外壁和外筒的内壁上, 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这些污垢不断积累,使内外筒之间的夹层成为容纳 污垢的场所,使衣物在洗涤过程中受到污染,影响了洗涤的效果。
考虑到上述情况,现有的全自动洗衣机一般提供了洗衣机自清洗程序, 通过该程序,洗衣机能够使用清水清洗掉内外筒夹层之间污垢,从而避免衣 物被污染。
尽管上述自清洁程序可以解决内外筒之间积累污垢的问题,但对于何时 启动自清洁程序,现有技术下并没有提供检测或者提示的手段,这样,就只 能依赖用户自己的主观判断。洗衣机正常使用时,其内外筒之间夹层的状况 无法观察,因此,用户何时启动自清洁程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用户过 于频繁的启动自清洁程序,由于自清洁程序本身需要用电用水,却不产生任 何效益,因此,会造成水、电资源的无谓浪费。如果用户启动自清洁程序的 间隔时间过长,则会造成衣物被污染。
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自清洁程序本身并不检测自清洁的效果,造成自 清洁程序完成后,如果仍然存在污垢,则仍然可能对衣物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启动洗衣机自清 洁程序的判定方法,该方法能够使洗衣机在合适的时机启动自清洁程序,达 到避免洗衣机内外筒之间污垢积累过多的目的,并且不会造成水、电资源浪 费。
本发明提供的启动洗衣机自清洁程序的判定方法,包括:
为洗衣机设置污浊度初始值;
以后每次洗衣时,在洗衣开始前或者洗衣结束后,排水管无水的状态下, 记录每次污浊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作为污浊度当前值;
当污浊度当前值减去污浊度初始值大于预先设定的自清洗程序启动阀值 时,判断应当启动自清洁程序;
向用户提示进行自清洁程序或者自动进行自清洁程序。
优选地,所述污浊度初始值具体是洗衣机第一次洗衣结束后,排水管已 经将水排空时,污浊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或者是洗衣机第一次洗衣开始前, 排水管中尚未进水时,污浊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或者是由厂家在出厂前根据 污浊度传感器的检测值设定。
优选地,所述污浊度初始值在每次进行自清洁程序结束后,根据污浊度 传感器在排水管中的无水状态下的检测值重新设定。
优选地,在每次洗衣后,读取洗衣机的洗衣总量计数值或漂洗总数计数 值,当上述数值达到预定的启动自清洁程序规定值时,即使所述污浊度当前 值减去污浊度初始值并未大于预先设定的自清洗程序启动阀值,同样向用户 提示进行自清洁程序或者自动进行自清洁程序;并在每次自清洁程序执行完 成后,将所述洗衣总量计数值或漂洗总数计数值清零,重新开始计数。
优选地,当所述洗衣机完成自清洁程序后,所述污浊度传感器进行污浊 度检测,若检测结果大于一预先设定的自清洁后污浊度下限值,则该洗衣机 继续提示需要进行自清洁程序或者自动进行自清洁程序。
优选地,当所述洗衣机完成自清洁程序后,所述污浊度传感器进行污浊 度检测,若检测结果大于一预先设定的自清洁后污浊度下限值,则该洗衣机 继续提示需要进行自清洁程序或者自动进行自清洁程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利用现有技术下全自动洗衣机普遍 装备的污浊度传感器,获得污浊度传感器检测值的变化情况,利用该变化情 况作为是否需要启动自清洗程序的判断条件。由于现有的污浊度传感器的安 装位置能够较好的反映洗衣机内外筒夹层之间积累污垢的程度,因此,使用 该种方式无需洗衣机增加任何装置,就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判断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未经海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31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