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硅合金熔液的直流电磁净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9451.3 | 申请日: | 200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7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侯华;侯击波;张国伟;毛红奎;徐宏;赵宇宏;载鼎汉;赵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2 | 分类号: | C22C1/02;C22C21/02;B22D21/04;B22D29/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51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直流 电磁 净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硅合金熔液的直流电磁净化方法,属铸造熔炼有色金属铝硅合金熔液及电磁净化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铝和铝合金的铸造中,首先要在熔炼炉中熔炼成铝液和铝合金液,在熔炼过程中,由于在材料中夹杂着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使铸造使用的铝和铝合金液渗透和漂浮着许多铝渣及非金属物质,这些非金属夹杂物对铝和铝合金的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结构、加工性能和外观质量都有极大的损害,而且在铸造过程中还容易堵塞过滤器及浇注通道。
在清除铝液和铝合金熔液夹杂物的过程中,常采用滤液法和电磁净化法,滤液法要用高密度的滤网进行过滤,或用高目数的网勺捞出悬浮的杂质,但由于铝液、铝合金液是在高温下的液态状,一些杂质和非金属物质已熔入液体中,滤出、捞出的只是>30μm的杂质,熔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无法去除。
电磁净化法是一种新型的去除铝液和铝合金液夹杂物的方法,它利用夹杂物和金属液的导电导磁性能的差异,通过直接或感应的方式施加电磁场,促使金属和非金属夹杂物迅速分离,流动至熔炼炉壁面,这种磁场大都是交流电磁场,在交流电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下,使熔炼炉内铝液夹杂物分离,可捕捉和分离出较细微的夹杂物,因此交流电磁净化法比过滤法有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磁场不够稳定、不能变换的弊端,也有使用高频感应线圈进行磁力线分离杂质的,可弥补交变磁场集肤效应的不足,但由于铝液和铝合金液内部的电磁力分布很不均匀,从壁面到中心的磁力指数呈衰减趋势,成为电磁分离的弱区和盲区,处在磁力线轴线上的铝、铝合金液理论上不受电磁力作用,存在着技术上的不足。
铝硅合金及其熔液,在熔炼和铸造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铝、铝合金液的夹杂现象,也存在清除非金属夹杂物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背景技术的现状和不足,对铝硅合金熔液进行分离清除非金属夹杂物,在分离铝硅合金熔液非金属夹杂物的过程中,采用直流电磁场,设计一种直流电磁净化装置,使铝硅合金熔液在净化、分离夹杂物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均匀的直流电磁场磁力线范围内,克服交流电磁场盲区、弱区的不足,大幅度提高铝硅合金熔液的分离、去除杂质的效果,提高净化率。
技术方案
本发明使用的化学物质材料为:铝硅合金锭、丙酮、去离子水,其组合配比量如下:以克、毫升为计量单位
铝硅合金锭:AlSi 4000g±5g
丙酮:CH3COCH3 5000ml±10ml
去离子水:H2O 5000ml±10ml
铝硅合金熔液的直流电磁净化方法如下:
(1)精选化学物质材料
对制备所需的化学物质及及辅助材料要严格精选,并进行纯度、杂质含量控制:
铝硅合金锭:Al 92%
Si 7.37%
非金属夹杂物 0.63%
丙酮:99.62%
去离子水:99.99%
(2)预切制固态块体材料
对净化使用的固态块体材料铝硅合金锭要进行预切制,块体尺寸为:8×8×8mm
(3)预制浇铸模具
对熔炼、净化后使用的浇铸模具要进行预制,模具结构为开合式,模体材料为不锈钢,外形尺寸为400×300×200mm。
模芯:圆锥形,Φ22×17×110mm
(4)熔炼铝硅合金成液
①熔炼铝硅合金是在竖式微波坩埚熔炼炉中进行的,熔炼炉由炉体、炉盖、炉腔、坩埚、排气孔、微波加热器、控制器组成;
②清理熔炼炉
打开炉盖,用吸尘器抽吸炉腔内灰尘及有害物质,抽吸时间5min±1min,使炉腔内洁净;
③清理、清洁熔炼坩埚
用金属铲、金属刷清除坩埚内残留物及有害物质,使坩埚内壁光洁;
用吸尘器抽吸坩埚内灰尘及有害物质、抽吸时间5min±1min;
用去离子水5000ml刷洗坩埚内腔,使之洁净,并凉干;
④预热坩埚
将坩埚置于加热炉中预热,预热温度400℃±5℃,预热时间30min±2min;
⑤预热块体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94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