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元管理系统向网络管理系统上报告警数量信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5892.6 | 申请日: | 200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0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祝伟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4 | 分类号: | H04Q7/34;H04L12/24;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志勇;颜涛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理 系统 网络 上报 告警 数量 信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网元管理系统 (EMS)向网络管理系统(NMS)上报告警数量信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网络管理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称为北向接口(Itf-N)。EMS 主要完成国际电信联盟(ITU)电信管理网(TMN)中的网元管理层(EML) 功能,即完成一个或多个移动通信设备的管理功能,通常不同设备供应商之 间的EMS无法通用。NMS主要完成国际电信联盟TMN中的网络管理层 (NML)功能,负责一个被管网络内所有网元的管理。对于被管网络(称 为子网)内存在多个设备供应商的情况,可以通过各自的EMS管理达到管 理整个子网的目的。
当移动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将产生相应的告警信息。若NMS订购了 相关的告警,则当故障发生时,告警信息将由EMS通过北向接口上报到 NMS。而根据目前的告警处理方式,当设备发生故障时,产生的告警数量 很大,需要通过北向接口传送的告警通知消息的数量很大,对系统造成了很 大的负担。有的时候,操作管理人员知道某个或某些设备会连续上报大量的 告警,它们反映的是同样的故障根源,对于这种告警,其实并不需要全部上 报的,可以选择一个告警作为这一类故障根源的代表。
但目前的处理方法,只是简单地选择某一个告警作代表,虽然减少了告 警的数量,但是对于告警实际出现的具体数量并不关心。而告警实际出现的 具体数量对于管理人员了解系统的状况是很有帮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需要提供一种网元管理系统向网络 管理系统上报告警数量信息的方法,用以在减少告警数量的同时上报告警发 生的数量信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元管理系统向网络管理系 统上报告警数量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记录所述网元管理系统接收到的告警发生总数,以及一个时间间隔内接 收到的告警数量,其中所述告警发生总数为所述网元管理系统接收到的未恢 复的告警总数;
所述网元管理系统将所述告警发生总数以及所述告警数量作为所述告 警数量信息的内容,上报给所述网络管理系统。
上述方法中,所述告警发生总数以及所述告警数量,可以根据设置的告 警归并规则分类进行所述记录。
上述方法中,所述告警发生总数,可以是通过设置一个告警总数计数器 来实现记录的;所述时间间隔,可以是通过设置一个计数定时器来确定的; 所述告警数量,可以是通过设置一个告警计数器来实现记录的。
进一步地,所述网元管理系统向所述网络管理系统上报所述告警数量信 息时,所述告警计数器可以清零,所述计数定时器也可以清零。
上述方法中,所述网元管理系统接收到所述告警时,可以将所述告警发 生总数加1,将所述告警数量加1;接收到所述告警恢复时,可以将所述告 警发生总数减1。
上述方法中,所述网元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上报新的告警,或者可以构造 一条通知消息,将所述告警数量信息上报给所述网络管理系统。
上述方法中,可以通过对所述告警数量设置一个告警计数数量阈值,和 /或通过对所述时间间隔设置一个告警计数时间阈值,来确定所述网元管理 系统向所述网络管理系统上报所述告警数量信息的时刻。
进一步地,同时设置所述告警计数数量阈值和所述告警计数时间阈值情 况下,所述时间间隔结束时如果所述告警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告警计数数量阈 值,则可以上报所述告警数量信息。
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EMS在减少告警数量的同时将告警数量信息上 报给NMS,方便NMS获取更多告警相关的信息,也便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维 护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
图2是EMS收到告警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EMS收到告警恢复时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58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