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给布料缝折边的缝折边系统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7492.0 | 申请日: | 2007-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3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乔瓦尼·卡尔大比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西皮熨衣部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H43/04 | 分类号: | A41H4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洁 |
地址: | 意大利巴拉卓罗苏奥廖***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布料 缝折边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用于不使用缝线而是通过将粘性处理的弹性元件引入布料的一表面或二相对表面给布料缝折边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折边系统包括第一粘合剂贴合模块,用于将第一粘性材料和第二粘性材料贴合到所述弹性元件和所述布料,和第二缝折边模块,用于在所述弹性元件处给所述布料缝折边,所述第一粘合剂贴合模块包括三个绕线筒:第一绕线筒用于支撑所述弹性元件,第二绕线筒用于支撑由硅树脂处理的纸材料保护的第一粘性材料,和第三绕线筒支撑包括由各自的硅树脂处理的纸材料保护的第二粘性材料,所述第一粘合剂贴合模块还包括第一粘合剂贴合装置及热贴合装置,所述第一粘合剂贴合装置包括一对挤压辊,用于热贴合所述的第一绕线筒的弹性元件和所述的第二绕线筒的第一粘性材料,所述热贴合装置用于将第二粘性材料贴合至所述的第一粘性材料包被的弹性元件和需要缝折边的布料,所述热贴合装置包括热引导件,包括用于置中所述热引导件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一旋钮,操作与所述热引导件关联的置中螺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剂贴合模块包括一温度可变加热板用于加热所述第一粘性材料至温度70℃~2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剂贴合模块包括输送装置,用于输送用所述第一粘性材料全部或部分包被的所述弹性元件至摆动元件,所述摆动元件用于从所述的第一粘性材料包被的弹性元件移除张应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贴合装置包括顶部热空气输送装置,设置在所述热引导件附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热空气输送装置包括摆动块,包括热空气输送管,与顶部空气过热装置耦联;所述摆动块具有包括输送嘴的底部末端部分,用于输送热空气流在所述粘性处理的弹性元件上和在所述第二粘性材料-硅树脂处理的纸材料组件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剂贴合模块还包括由底部空气过热装置提供的底部热空气输送装置,用于加热所述的需要缝折边的布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剂贴合模块还包括输送挤压装置,在其中,与所述第一粘性材料贴合的所述布料被一对挤压轮挤压,所述布料在进入所述挤压轮下的空间之前在其底部被加热,在所述输送挤压装置中,所述布料被贴合至所述弹性元件的所述第一粘性材料,所述第二粘性材料仍被所述纸材料所覆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对挤压轮形成一对压光处理辊,并包被弹性覆盖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挤压装置的处于底部的挤压轮在它的外部上具有一旋转的切割反向刀,与一由往复运动驱动的顶部多余布料切割刀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折边系统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模块下游的闸刀式切割装置,用于切割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粘性材料包被的弹性元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缝折边模块包括设置在折叠装下游的输送挤压装置,所述折叠装置设置在所述热贴合装置的下游,所述输送挤压装置包括一对轮子,包括顶部热空气输送管,侧面热空气输送管和底部热空气输送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和侧面热空气输送管由顶部空气过热装置提供空气,所述底部热空气输送管由底部空气过热装置提供空气。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缝折边移动引导件,与折叠深度可调节基准板耦联。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以一种被折叠状态被提供至所述第二缝折边模块。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折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缝折边模块进一步包括工作平面,设定了数个输送管,在其中冷却的冷空气被输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西皮熨衣部股份公司,未经麦西皮熨衣部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749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