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缝纫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7268.1 | 申请日: | 200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0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日塔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JUKI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5B69/00 | 分类号: | D05B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缝纫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由上线和下线打结而在被缝制物上产生平缝线迹的平缝缝纫机。平缝缝纫机在缝纫机架的臂部上设置由缝纫机电动机驱动而被旋转驱动的上轴。上述上轴经由连杆连结针棒。
在配置在缝纫机架的臂部下方的底座部中,可旋转地设置下轴,该下轴经由皮带及滑轮,连结上轴,使上轴的旋转传递至下轴。在下轴上固定釜,其收纳卷绕下线的线轴。
因此,釜与上轴的旋转连动而在针棒上下移动的同时进行旋转。
在缝针上升时,与缝针相连的上线由于布料阻力而残留在布料下方,形成线环,在釜旋转时,通过釜的尖端捕捉该上线的线环而上线和下线缠绕,形成平缝线迹。
为了使上下和下线缠绕而确实地形成线迹,需要在由上线形成的上线线环成为适当地大小时,釜的尖端捕捉该上线线环。因此,用户为了符合缝制条件而在开始缝制作业前调节缝针的落针定时和釜捕捉上线线环的定时,需要调整釜在下轴上的安装角度。
另外,也有代替釜而使用打环装置(looper)的环缝缝纫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但是,由于在缝制的布料较厚的情况下,布料阻力较大,所以在缝针上升时,残留在布料下方的上线量变多,上线线环变大。因此,需要使釜或打环装置捕捉上线线环的定时较快。与之相反,由于如果被缝制物变薄则上线线环变小,所以需要使釜捕捉上线线环的定时较慢。
另外,并不仅限于被缝制物的厚度,缝制速度也对上线线环的形成有影响。即,由于如果缝制速度变快则上线线环变小,所以需要使釜捕捉上线线环的定时变慢。与之相反,由于如果缝制速度变慢则上线线环变大,所以需要使釜捕捉上线线环的定时变快。
另外,由于在例如上轴直接连结缝纫机电动机的情况下(参考专利文献2),下轴通过来自上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而旋转,所以产生相对于上轴的旋转延迟。因此,由于随着缝制速度变快,下轴的旋转延迟变大,所以需要使釜捕捉上线线环的定时变快。
根据上述情况,考虑被缝制物的厚度或缝制速度的变化,必须调节设置在下轴上的釜的安装位置,作业变得麻烦,无法实现缝制效率的提高。
专利文献1:特开2000-3087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一347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能够省略由被缝制物的厚度或缝制速度、釜的旋转延迟而产生的釜安装位置的调节作业,实现缝制效率的提高。
技术方案1记述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上轴(33、68),其使保持缝针的针棒上下移动;缝线捕捉单元(23),其捕捉穿过上述缝针的上线而与下线缠绕;下轴(22、62),其驱动上述缝线捕捉单元;驱动源(31、61),其向上述上轴或上述下轴施加旋转驱动力;上轴旋转部(35、66),其随上述上轴旋转而旋转;下轴旋转部(28、65),其随上述下轴旋转而旋转;以及驱动传递部(36、67),其环形架设在上述上轴旋转部和上述下轴旋转部上,同时将借助于上述驱动源而旋转的一个旋转部的旋转驱动传递至另一个旋转部,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传递部通过被施加外力而使连结上述上轴旋转部和上述下轴旋转部之间的2个架设部的长度比可自由变动。
根据技术方案1记述的发明,如果由驱动源向上轴或下轴施加旋转驱动力,则上轴旋转部或下轴旋转部旋转,经由驱动旋转部而双方的旋转部旋转。由此,能够使上轴与下轴一起旋转,针棒上下移动,同时驱动缝线捕捉单元捕捉穿过缝针的上线而缠绕下线。
此时,由于驱动传递部通过被施加外力而使连结上轴旋转部和下轴旋转部之间的2个架设部的长度比可自由变动,所以通过改变架设部的长度比,能够改变从由驱动源驱动的一个旋转部传递旋转的另一个旋转部的旋转定时。
在现有技术中,必须进行由于被缝制物的厚度或缝制速度、缝线捕捉单元的旋转延迟而产生的缝线捕捉单元安装位置的调节工作,但本发明仅向2个架设部施加外力而改变长度比,就能够调节缝线捕捉单元捕捉上线线环的定时。因此,由于缠绕上线和下线的定时能够维持大致恒定,所以能够提高缝制品质。另外,能够省略麻烦的系捕捉单元安装位置的调节工作,实现缝制效率的提高。
技术方案2记述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记述的缝纫机中,具有长度比可变机构(4、6、8),其在上述2个架设部张紧的状态下,与该2个架设部的内侧面抵接,沿与上述架设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从而将一侧的架设部的内侧面向外侧推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UKI株式会社,未经JUK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72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板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 下一篇:图像显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