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报文处理的方法及接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9397.8 | 申请日: | 200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2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迟菲;岳东升;杨继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29/06;H04L12/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报文 处理 方法 接入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报文处理的方法及接入设备,特别是一种支持通过引导协议(Bootstrap Protocol,以下简称:BOOTP)或者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以下简称:DHCP)请求IP地址报文的处理方法及接入设备,以支持通过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 Mode,以下简称:ATM)承载IP(IP over ATM,以下简称:IPoA)到通过以太网承载IP(IP over Ethernet,以下简称:IPoE)两种协议互通的IP地址获取的方法及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电信企业将数字用户环线(Digital Subscriber Loop,以下简称:DSL)的汇聚网络从ATM网络向以太网迁移。在这一背景下,DSL论坛标准组织(DSL FORUNM)制定了代号为:“TR-101”的技术规范;在其中定义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DSL汇聚网的构架模型,并特别针对接入节点的IP数字用户线接入复接器(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以下简称:DSLAM)提出了协议互通的要求,要求IP DSLAM能够完成IPoA和IPoE两种协议间的互通。
IPOA协议是ATM和以太网之间传送IP数据包的一种技术规范。它规定了利用ATM网络在ATM终端之间建立连接,特别是建立交换型虚连接(SwitchedVirtual Circuit,以下简称:SVC)进行IP数据通信的规范。而IPoE协议则是用户端计算机用来将IP报文封装成以太帧送到用户端交换机的一种协议。实现IPoA和IPoE两种协议间的互通,则可以支持IPoA用户接入到基于以太网的汇聚网络之中。参见图1、图1A、图1B,现有技术中,要实现IPoA用户1和以太网汇聚网络的路由设备3的数据交换,应当由IP DSLAM2对IPoA用户的IP报文进行协议转换,将具有ATM报文头的IP报文转换为具有以太头的IP报文;图1A以及图1B分别是IPoA报文和IPoE报文结构示意图。前述的转换如图2所示,是由IP DSLAM2完成的;在其中,IPoA和IPOE的协议互通IPoA IWF协议栈和报文封装转换的过程如下:
1、IP DSLAM2通过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学习(获得)目的IP对应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以下简称MAC)地址,也即三层网关的接口MAC地址;
2、IP DSLAM2通过反向ATM ARP(inverse ATM ARP,以下简称:inATM ARP)协议学习(获得)IPoA用户1的IP地址,如果IPoA用户1不支持inATMARP协议,必须在IP DSLAM2上静态配置源IP地址。只有IPoA用户1的IP地址确定后,IPDSLAM2才为其分配MAC地址,完成IWF功能。
3、在前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IP DSLAM2将IPoA数据报文转换为符合IPoE协议的封装形式,其中,按照IPOE协议封装的数据报文以太头中的源MAC地址由IP DSLAM分配,目的MAC则是前述步骤1中获得的MAC地址;
4、IP DSLAM应答三层网关设备对IPoA用户请求
参见图3,当IPoA的用户出于集中管理的需要,采用BOOTP或者DHCP动态申请IP地址时,BOOTP或者DHCP协议报文需要通过IP DSLAM的IPoA互通功能(inter working function,以下简称:IWF)才能接入到以太汇聚网络,通过太汇聚网络中的路由设备,到达BOOTP或者DHCP服务器。IP DSLAM执行IPoAIWF,需要根据必要的IWF信息,为了实现IPoA报文到IPoE报文的转换,IPDSLAM至少需要IPoA用户的IP地址或者MAC地址之一,才能实现IPoA IW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93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网络上点到点传输文件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带密封层的碳双极板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