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座型LED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88806.0 | 申请日: | 200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5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梁家豪;锺协志;蔡欣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9/00;F21V29/00;H01R33/05;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金国;梁挥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土***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座 led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LED(发光二极管)模块的插座型LED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结合散热机制的插座型LED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组件大部分都需要以锡焊的方式来进行与电路板的接合。由于锡焊的温度约介于350度至380之间,在这样的高温操作下,电子组件可能会因焊接时不当的操作以及产生的高温而造成组件损毁。另一方面,在置换电子组件进行解焊操作时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并且也造成置换组件上的不便,也无法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成本。
此外,随着电子组件的功率增加,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热量也急速的增加,举现有的高功率LED做说明,LED由于其反应速度快、体积小、低耗电、低热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已逐渐取代传统照明的灯具,其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温度是与工作的时间呈正比的对应关系,加上高功率LED大部分用于长时间的照明设备上,若整体模块的散热机制不好,有可能因为冗长工作时间所产生的高热而造成LED芯片失效。因此模块的散热机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发课题。
因此,有必要发展出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机制的电路接合方式取代现有利用锡焊接合的方式,用以避免操作所产生的高温影响组件的功能,并且借助其散热机制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LED模块的插座型LED装置,相比于现有以焊锡电接合的方法,可解决LED芯片在焊接的过程中因受热而受损以及在解焊步骤中高温导致外围组件损毁的问题,并且该插座型LED装置中的结合散热机制的插座结构,可适用于LED装置,以改善散热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插座型LED装置,包含一第一座体、一第二座体、一导电装置、一散热装置以及一LED模块。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由塑料或陶瓷等绝缘材质所制成。第一座体包含一结合面以及一与结合面相背设置的第一对接面。第二座体可插离的设于第一座体上,并包含一对应于第一对接面的第二对接面。散热装置设于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之间,可为一体成型的导热材或是分别设于第一对接面以及第二对接面上的第一导热材以及第二导热材。导电装置包含二导电接脚以及二导电插槽分别设置于第一对接面以及第二对接面上以对应嵌合。
LED模块包含一导热基材以及一导电部,其中导热基材为面贴于散热装置的导热材,而导电部电连接于导电装置的导电接脚借此导电驱动LED模块中的晶粒。
上述的插座型LED装置,可将导热基材上由LED晶粒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相互面贴的散热装置的导热材,利用散热机制将热能递减式地消耗,导热材接合处还可涂布上一层散热膏用以加强散热效果。其中散热装置可为金属或陶瓷。与LED模块导电部电连接的导电接脚设于绝缘的第一座体上且配置于第一导热材的两侧,与导热路径区隔开来以达到热电分离的效果。
因此,本发明的插座型LED装置具有下列的功效:
1.本发明的插座型LED装置利用热电分离的结构以及层迭的导热路径加强散热的效果。
2.本发明的插座型LED装置,取代现有借助过锡炉用以焊接的电接合方法,可解决LED芯片在焊接的过程中因受热而受损的问题。
3.本发明的插座型LED装置,取代现有焊接的电接合方法,可解决置换LED时解焊的温度造成外围组件的损毁的问题,也可达到置换方便的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型插座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插座型LED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插座型LED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插座型LED装置应用于照明灯具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第一座体 110:第一对接面
120:结合面 125:凹槽
200:第二座体 210:第二对接面
300:导电装置 310:导电接脚
360:导电插槽 400:LED模块
410:导热基材 420:导电部
500:照明灯具 600:散热装置
610:第一导热材 620:第二导热材
630:散热膏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88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