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6837.2 | 申请日: | 200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2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余荣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1/18;H03M13/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娟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交织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E-DCH(Enhanced Dedicated Transport Channel,增强上行专用信道)又称为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分组接入),是3GPP继在Release 5中引入HSDPA之后在Release 6中引入的又一种增强的无线传输技术,由于采用了基于Node B(节点B)的上行快速分组调度、快速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以及2ms短帧等关键技术,E-DCH具有频谱效率高、上行传输速率快、传输时延小等明显的优势,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实时游戏业务、文件上传、宽带多媒体业务等分组数据业务应用。
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传输,采用FEC(Forward ErrorCorrection,前向纠错编码)和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两种方案。FEC由于传输机制简单,系统延迟小而普遍用于实时要求较高的场合,而ARQ用于传输精度高而实时性要求低的地方。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即HARQ能取得较好的传输性能。根据HARQ中前向纠错码在接收端合并的方式,HARQ主要有以下两种:Chase Combining(Chase合并)和IR(IncrementalRedundancy,增量冗余型)。在Chase合并中,发送端每次重传使用相同的FEC编码数据分组,接收端存储错误的分组,接收端的解码器根据接收到的SNR(Signal to Noise Ratio,信噪比)加权组合这些发送分组的拷贝。这样,获得了时间分集增益。增量冗余型HARQ考虑了无线传播信道的时变特性。在首次传输数据块时没有或带有少量的冗余。如果传输失败,则进行重传。重传的数据块不是首次所传数据块的复制,而是增加了其中的冗余部分。在接收端将两次收到的数据块进行合并,编码速率会有所降低而提高了编码增益。
目前,HARQ传输过程中,在进行交织操作时,交织器都采用一个交织图样进行交织操作,那么,在E-DCH传输块的初始传输和各次重传过程中,各输入位置相同的数据,其交织后的输出位置也相同。而在非高速移动情况下,由于每次重传时信道变化比较小,因此,软合并所取得的时间分集增益也比较小。
对于E-DPDCH(E-DCH 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E-DCH专用物理数据信道),采用4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脉冲幅度调制)调制时,采用两个相同的大小为R2×30的交织器,其中R2为满足的最小整数。输入比特依次进入两路交织器。uk进入第一交织器,uk+1进入第二交织器。经过两个交织器的交织后,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比特进行输出,即vk来自第一交织器,vk+1来自第二交织器,其中k mod 2=1。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交织方案,在经过两个交织器的交织之后,将两个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进行结合之后得到的比特序列中,索引为k和k+1的输出比特(即vk和vk+1)之间并没有交织增益。
将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列中2个连续的二进制符号vk,vk+1映射为1个实值序列时。其映射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68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心对称式圆管定位装置
- 下一篇:平面海绵磨块工具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