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以焰/火交替使用的打火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7227.6 | 申请日: | 200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0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萧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萧林 |
主分类号: | F23Q2/00 | 分类号: | F23Q2/00;F23Q2/34;F23Q2/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清方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以 交替 使用 打火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火机,尤其是一种包括储液罐和点火机构的打火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打火机,一般包括一个用于储藏高压液化汽的储液罐,一个位于储液罐出口一侧的点火机构,在所述储液罐内储存有低分子烷类物质,如甲烷或乙烷等;其点火机构一般分为传统的电石摩擦点火机构和现在比较常见的压电陶瓷点火机构,当需要使用火源时,对于传统的带电石磨擦点火机的打火机,只需转动磨擦轮,使磨擦转与电石产生磨擦火星,点燃储液罐出口的气体即可使用;对于现在比较常见的压电陶瓷打火机,只需轻轻按下压电陶瓷点火机构,则压电陶瓷所产生的电火花在金属丝的引导下,会准确地在储液罐出口点燃打火机。无论是电石磨擦打火机,还是压电陶瓷打火机,从其火苗的状态来分,可分为明火型和防风型两种。只出现火苗打火机,为明火型打火机;在火苗的焰心部位,加一道易热网状金属丝,阻止火苗上窜,并补充燃烧,使其不易被风吹熄的打火机为防风型打火机。明火型打火机在逆风环境或运动时,常常打不着火或即点即灭,无法正常使用。而防风型打火机需要点燃引火时很困难,当需要照明时,其照明不是很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向社会提供一种可以随意交替使用,可满足使用者在各种环境下顺畅使用的可以焰/火交替使用的打火机。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一种实现打火机焰/火交替使用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普通打火机装上一道易热金属网,即“焰网”,通过调节机构调节火花嘴与易热金属网相对距离,来实现焰/火交替使用。当“焰网”靠近火花嘴时,对火苗不产生阻挠时,其焰心集中,火苗自然上升,是为明火;当“焰网”在火花嘴上方距离加大到6~8mm左右时,燃气通过发热发红的“焰网”阻止火苗上窜,分散焰芯,并使其二次点燃,达到防风目的。
其具体内容是:一种实现打火机焰/火交替使用的方法,在打火机的火花嘴上部设置易热金属网,将易热金属网或者火花嘴设置成可移动状态,调节火花嘴与易热金属网之间的间距,来实现打火机焰/火交替使用。
提供一种可以焰/火交替使用的打火机,包括带储液罐的打火机本体,在打火机本体上部设有包含火花嘴的点火机构,在所述火花嘴上部设有易热金属网,所述易热金属网通过活动机构可相对于所述火花嘴上下相对移动。
所述活动机构的结构为包括一筒形主体,在所述筒形主体的外壁上设上定位槽和下定位槽以及调节按钮,所述筒形主体通过设置在筒形主体外侧的定位弹簧与所述上定位槽和下定位槽上下定位,所述易热金属网位于筒形主体的上平面上,在所述筒形主体上部设有进风口。
所述活动机构还有一种结构,其结构为包括一筒形主体,所述易热金属网位于筒形主体的上平面上,在所述筒形主体上部设有进风口,在所述筒形主体的下底面上设有外螺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以焰/火交替使用的打火机,包括带储液罐的打火机本体,在打火机本体上部设有包含火花嘴的点火机构,在所述火花嘴上部设有易热金属网,在所述火花嘴上部加装一可移动的延伸管,通过可移动的延伸管来调节所述易热金属网与火花嘴之间的间距。
所述可移动的延伸管通过位于其内壁与所述火花嘴外壁上的凸点可移动连接。
所述可移动的延伸管通过其内壁内螺纹与所述火花嘴外壁上的外螺纹可移动连接。
上述打火机本体的点火机构为压电陶瓷点火机构或电石磨擦点火机构。
本发明优点是:
1:当稍强自然风,或运动时使用打火机容易被风吹熄时,启用本发明防风状态模式。
2、在无风环境如室内使用,或需短暂照明/引火点燃时,启用明火状态模式。
3: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火机都只有单一固定使用模式,不能交替的缺陷。
下面,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兹列举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一种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另一种活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延伸管与火花嘴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延伸管与火花嘴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萧林,未经张萧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72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炉芯闭火、调火、除灰装置
- 下一篇:亚临界压力注汽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