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温脱氮除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2386.7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3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徐桂芹;张雷;石玉明;韩晓云;闫波;姜安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末洙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温 方法 | ||
1.一种低温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一、耐低温反硝化菌、硝化菌的培养与固定:缺氧池采用填料将反硝化细菌通过自然挂膜固定到聚氨酯泡沫填料上,接触氧化池则使用固定化方法将硝化细菌固定到聚氨酯泡沫填料上,具体过程如下:在4~10℃条件下,向装有聚氨酯泡沫的容器内投入活性污泥,曝气,好氧培养一周后加入反应器进行厌氧培养,实现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活性污泥通过低温下的驯化培养得到成熟的耐低温硝化污泥,从中分离并分别得到四株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分离得到的硝化细菌经富集培养,并通过固定化技术将硝化细菌固定在聚氨酯泡沫载体上,从而得到固定化耐低温硝化细菌;二、启动反应系统和培养聚磷菌:在25~30℃下,系统经过20天培养启动成功,在好氧池内完成了聚磷菌的驯化;三、低温脱氮除磷:通过“a.硝化液回流反硝化”、“b.厌氧反应”、“c.好氧除磷”、“d.沉淀和污泥回流”、“e.接触氧化硝化”和“f.沉淀出水”步骤完成对污水的低温脱氮除磷,主要技术参数:接触氧化池的硝化液回流比为100~300%,污泥的回流比为50~70%,C/N比在6~8之间,pH值保持在6~8之间,反应温度为4~10℃,进水量为3L/h,缺氧池和厌氧池停留时间均为2h,好氧池停留时间为4h,接触氧化池停留时间为5h,低温下污泥停留时间SRT为4~8天,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接触氧化池的容积比为1∶1∶1~3∶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a.硝化液回流反硝化”的过程为:接触氧化池回流的硝化液与进水通过生物膜完成反硝化反应;所述的“b.厌氧反应”过程为:从缺氧池出来的水进入厌氧池,在厌氧池中,聚磷菌吸收大量的低分子量的有机物以聚-β-羟基酸酯形式贮存在体内,同时释放磷;所述的“c.好氧除磷”过程为:经过步骤b处理后的污水与第一沉淀池回流的污泥一起进入好氧池,在聚磷菌作用下除磷,同时去除部分难以降解的有机物;所述的“d.沉淀和污泥回用”过程为:好氧池流出的污水在第一沉淀池中进行沉降分离反应,将10~50%的污泥回流到氧化池,排出剩余的污泥以除磷;所述的“e.接触氧化硝化”过程为:将步骤d处理后的污水在接触氧化池中完成硝化反应,接触氧化池的硝化液回流;所述的“f.沉淀出水”过程为:在第二沉淀池中进行沉降分离反应,排出剩余污泥,将沉降分离处理后的污水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分离得到的硝化菌通过富集培养固定在聚氨酯载体上过程如下:(一)在4℃条件下富集培养硝化细菌;MPN计数显示浓度达到105个/ml时,认为富集培养成功;取出已培养好的菌种培养液以n=4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15min,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用磷酸缓冲液清洗两遍,生理食盐水清洗三遍,再离心,弃去上清液;向湿菌体加蒸馏水配制成耐冷菌悬浮液,耐冷菌悬浮液的OD585为1.854;(二)用Na2CO3调节饱和硼酸pH值为6.7,聚乙烯醇在100℃水浴中溶解并冷却至30℃;(三)将250ml的硝化细菌悬浮液加入到等体积的16%的聚乙烯醇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平均倒入经过洗净烘干处理的聚氨脂泡沫中,室温下吸附30分钟,加入饱和硼酸溶液进行交联24h,其间定时搅拌三次,然后用生理食盐水冲洗三次,自来水冲洗三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温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聚氨脂泡沫的边长为1.5~3.0mm,堆积密度为0.06kg/L,堆积体积为500m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pH值保持在7~8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在4~10℃下污泥停留时间SRT为6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在4~10℃下回流比为2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238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