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醇稀甲醛溶液提浓除醇的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1256.1 | 申请日: | 2007-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9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周赞斌;傅大放;程晔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博聚合物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7/058 | 分类号: | C07C47/058;C07C45/82;C07C31/08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4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醇稀 甲醛 溶液 新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醇稀甲醛溶液提浓除醇的新方法,属于含醇稀甲醛溶液提浓除醇工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稀甲醛的处理,一是用于生产乌洛托品,但乌洛托品远不能消耗甲醛下游产品生产中所副产的稀甲醛;二是进行二级真空提浓,但仍然要产生浓度更低的稀甲醛;三是直接排放,对环境污染严重。在某些甲醛下游产品(例如三聚甲醛)所需的高浓度甲醛的生产中,采用的方法都是真空浓缩,这样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稀甲醛溶液,这些稀甲醛的处理比较困难,而且会导致工艺流程过长、成本投资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浓除醇效果好、产量大、运行成本低的含醇稀甲醛溶液提浓除醇的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含醇稀甲醛溶液提浓除醇的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含醇0.5~15%、含醛1~30%的稀甲醛溶液送入加压精馏塔,于压力0~2.0Mpa、温度50~200℃、回流比0.05~100的条件下进行精馏,加压精馏塔塔顶得到甲醛浓度为1.5~65%的产物,塔底产物为有机废水;
(2)将加压精馏塔塔顶得到的产物送入换热器冷却到80~120℃后再送入脱醇塔,于压力0~1.0Mpa、温度80~180℃、回流比0.001~100的条件下继续精馏,脱醇塔塔顶得到浓度为40~98%的甲醇溶液,塔底得到浓度为2~67%的甲醛溶液。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压精馏塔的后序还添加了第二加压精馏塔,其压力为0~2.0Mpa、温度为100~150℃、回流比为0.1~100。当然,若有需要,还可添加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加压精馏塔。
所述脱醇塔的后序还添加了第二脱醇塔,其压力为0~1.5Mpa、温度为50~150℃、回流比为0.005~100。当然,若有需要,还可添加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脱醇塔。
所述加压精馏塔、脱醇塔可以是筛板塔、浮阀塔、泡罩塔、填料塔中的一种或以上结构的复合体。
本发明含醇稀甲醛溶液提浓除醇的新方法,整个生产过程连续进行,以流水线方式作业,产量大、精馏效率高,填补了目前国内的空白,可将稀甲醛提浓到常规甲醛产品的浓度,同时分离得到的甲醇可回收使用,如用于甲醛生产等。
具体来讲,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连续法提浓除醇工艺,该工艺能大大降低设备的腐蚀,操作时间短、产量大、运行成本低、设备简单;
2)可将很稀的含醇稀甲醛溶液提浓到高浓度,使以前无利用价值的含醇稀甲醛溶液有了被进一步利用的可能;
3)采用精馏的方法即可完成提浓和除醇;
4)设备简单、流程短、能耗大大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以下实施例所限定。
实施例1
将含醇15%、含醛1%的稀甲醛溶液送入加压精馏塔,于压力2.0Mpa、温度200℃、回流比3的条件下进行精馏,加压精馏塔塔顶得到甲醛浓度为10%的产物,塔底产物为有机废水。将加压精馏塔塔顶得到的产物送入第二加压精馏塔,于压力1.5Mpa、温度150℃、回流比10的条件下继续精馏,塔顶得到30%的甲醛溶液。将第二加压精馏塔塔顶得到的产物送入换热器冷却到120℃后再送入脱醇塔,于压力1.0Mpa、温度180℃、回流比100的条件下继续精馏,脱醇塔塔顶得到浓度为78%的甲醇溶液,塔底得到浓度为35%的甲醛溶液。将脱醇塔塔顶得到的甲醇溶液再送入第二脱醇塔,于压力2.0Mpa、温度150℃、回流比100的条件下继续精馏,塔底得到浓度为37%的甲醛溶液,塔顶得到浓度为98%的甲醇溶液。
实施例2
将含醇0.5%、含醛30%的稀甲醛溶液送入加压精馏塔,于压力0Mpa、温度150℃、回流比0.05的条件下进行精馏,加压精馏塔塔顶得到甲醛浓度为65%的产物,塔底产物为有机废水。将加压精馏塔塔顶得到的产物送入换热器冷却到120℃后再送入脱醇塔,于压力0Mpa、温度130℃、回流比0.001的条件下继续精馏,脱醇塔塔底得到浓度为67%的甲醛溶液,塔顶得到浓度为40%的甲醇溶液。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博聚合物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博聚合物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12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