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贴窗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1128.7 | 申请日: | 200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4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朱洪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洪尧 |
主分类号: | B31B1/82 | 分类号: | B31B1/82 |
代理公司: | 瑞安市翔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向东 |
地址: | 3252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窗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用于包装盒或者信封上窗口薄膜粘贴的机械。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包装盒的包装质量也越来越高,为了体现产品的透明话,往往在包装上设置一个或者两个窗口,在窗口上粘贴薄膜,使得包装在内的产品能够直接从窗口上可以看到,以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同时,为了使信封上免写邮寄地址,都将邮寄地址直接打印在信件上,也要在信封上设置一窗口,并在窗口上粘贴薄膜;有些信封,如EMS信封,还要在信封的侧面设置一个透明的袋子,使得写好的邮寄地址封面无需粘贴直接放置在该透明的袋子中。这些设置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目前,在这些包装盒或者信封上粘贴薄膜都是用人工粘贴的。人工粘贴具有以下缺陷:一是根据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数量来决定生产率,即使工人的熟练程度很高,也难以提高生产率;二用人工来上胶时,其胶水的用量浪费较大,并且,人工上胶其涂胶的位置不一,薄膜粘贴后还要将多余胶水擦掉;而且大量的产品堆积在一起,由于多余胶水擦拭未干而会粘在一起,甚至造成产品的浪费。所以人工粘贴薄膜已经不适应批量生产带窗口的包装盒或者信封的需要。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并且节省胶水,用于大批量生产带窗口的包装盒和信封的贴窗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贴窗机,其特征在于该贴窗机包括有抽纸机构、送料定位机构、贴膜机构和收集机构,上述各机构依次安装在贴窗机的机体上,所述贴膜结构配置一上胶装置,所述贴膜机构具有两副。所述抽纸机构包括有托纸杆、左右挡板、传动辊、抽纸离合器和挡纸刀,所述托纸杆安装在贴窗机的机体上,挡纸刀安装在左右挡板之间,左右挡板安装在传动辊的上方,所述传动辊由皮带包覆,且传动辊与抽纸离合器传动连接;所述抽纸机构还具有制动离合器、光电眼和继电器,所述制动离合器与所述传动辊传动连接,所述光电眼与继电器连接,所述继电器与制动离合器连接。所述送料定位机构具有链条、托杆和定位板,所述链条上安装有拨销,且链条靠近托杆,定位板设置在托杆的外侧,所述托杆与第一调节螺杆活动连接,所述定位板与第二调节螺杆活动连接。所述送料定位机构的上方设置有压纸架。所述上胶装置包括上胶筒、胶槽、粘胶辊和匀胶辊,所述匀胶辊和粘胶辊安装辊架上,且相互接触,粘胶辊部分置于胶槽中,所述上胶筒安装在贴窗机的机体上,且与匀胶辊接触。所述贴膜机构包括有吸膜筒、卷筒、送膜辊和切刀,所述切刀安装在吸膜筒的上侧,其吸膜筒安装在贴窗机的机体上,所述卷筒和送膜辊安装机体的安装架上。
本发明集抽纸、送纸定位、上胶、贴膜和收集于一体,使的粘贴包装盒或信封窗口上的薄膜在一条生产线上全自动完成,其自动化程度极高,并且采用两副贴膜机构,解决了包装盒上具有两个窗口同时粘贴薄膜的难题,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采用上胶装置自动上胶,节省了胶水的用量。
附图说明
下面再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有关实施细节。
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抽纸机构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送料定位机构的结构图;
图4为送料定位机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贴膜机构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上胶机构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收集机构的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上胶筒和吸膜筒的调节结构图。
图中,标号1—抽纸机构;2—送料定位机构;3—上胶机构;4—贴膜机构;5—送料辊轴;6—收集机构;7—制动离合器;8—托纸杆;9—抽纸离合器;10—左右挡板;11—传动辊;12—挡纸刀;13—固定螺丝;14—辊架;15—胶槽;16—粘胶辊;17—匀胶辊;18—上胶筒;20—吸膜筒;21—切刀;22—送膜辊;23—卷筒;24—收集轮;25—皮带;26—台板;27—压纸架;28—链条;29—拨销;30—托杆;31—第一调节螺杆;32—第一手轮;33—第二调节螺杆;34—第二手轮;35—定位板;36—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洪尧,未经朱洪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11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