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芳香油提取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1035.4 | 申请日: | 200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1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唐妙火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妙火;杨晓丽 |
主分类号: | C11B9/02 | 分类号: | C11B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307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芳香油 提取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工工艺,尤其是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背景技术
科学研究证明:茶叶中存在着很多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咖啡碱、芳香油、水分、矿物质、色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类脂、维生素等。这些成分随着茶树品种、生长的自然环境、茶园管理及采茶情况等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这些成分中,茶多酚、咖啡碱、芳香油对茶叶的质量与饮茶的功效关系最为密切。
芳香油是茶叶中存在的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又称精油、香精油)的总称,是赋予茶叶香气最主要的成分,包括醇、醛、酮、蒜、酯、酚、含氮物质、碳水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以及烯萜、环萜烯、芳醇等。芳香油成分都具有挥发性,大多数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中,沸点一般在50-350℃左右。
鲜叶(鲜茶叶)中芳香油的含量极微,据分析,鲜叶中约含0.02%以下的芳香油。鲜叶中芳香油的含量,随着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生长季节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据分析,春茶鲜叶芳香油含量为0.014%、夏茶鲜叶中含量仅为0.007%。嫩叶中芳香油含量较多,随着鲜叶的粗老,芳香油的含量逐渐减少。种植在高山上的茶叶芳香油含量相对较多,香气比较浓郁。
茶叶芳香油的用途广泛,各种食品添加剂、空气清新剂尤其需要。但是现有的提取工艺是将采摘下来的茶叶直接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香油的得率较低,只有理论含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茶叶芳香油提取工艺,该工艺应能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具有芳香油提取得率高,芳香油品质量好的特点,并且工艺简单、成本不高、易于工厂化生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芳香油提取工艺,依次包括以下工序:
A、鲜叶晒青:把采摘下来的鲜叶均匀地摊放在日光下晾晒,摊叶标准每平方米1-2千克;25-38℃温度下晒青10-30分钟;
B、常温养护:把晒青完毕的鲜叶移入自然通风的养护室中养护6-15小时;保持温度16-36℃,湿度60-85%;
C、装锅蒸馏:将经过上述工艺处理的鲜叶原料放入蒸馏锅中隔水蒸馏,一般蒸馏时间为1-3小时。
常温养护过程中采用摇青机摇青2-3次。
经过常温养护的鲜叶先进行杀青、干燥制得干茶叶,然后再装锅蒸馏;其中;
D、杀青工艺与传统工艺相同;杀青温度200-260℃,杀青时间3-5分钟;
E、干燥采用中温热风对流干燥;掌握热风温度50-150℃,热风流量80-800立方/小时;至茶叶含水率小于6%即可;
F、蒸馏时间比鲜叶蒸馏增加30-60分钟。
干茶叶装锅蒸馏时将茶末、茶梗和修剪叶混入后一起蒸馏加工。
本发明在提取工艺中采用的鲜叶晒青和常温养护方法,将茶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予以激活,通过摇青机摇青后又使得植物组织中的微循环道路畅通,再进行蒸馏提取就使茶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能够畅通无阻地逸出植物组织,顺利地被提取出来。据对比测试,采用该法提取的芳香油得率要比现有的工艺高2-3倍,而且质量又好;另外整个提取工艺也简单,成本又不高,特别适宜工厂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原料-鲜茶叶产地没有限制,但以高山上的茶叶为佳;采摘方式可以人工采叶、割叶,也可机器采叶,以及使用修剪叶;采叶时间最好在晴天上午8时30分至下午4时30分之间,茶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在该时间段内含量较高。鲜叶采摘后就可进入以下步骤:
A、鲜叶晒青:把采摘的鲜叶均匀地摊放在竹匾上,然后在日光下晾晒;晾晒时间与晒青温度和摊叶厚度有关;一般摊叶标准每平方米1-2千克时,25-38℃温度下晒青10-30分钟;中途翻叶2-3次;当鲜叶出现轻微萎靡状态时,即完成;
B、常温养护:把晒青完毕的鲜叶移入16-36℃的养护室中养护6-15小时;养护室需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湿度60-85%;为提高芳香油提取率,养护过程中最好采用摇青机摇青2-3次,摇青机转速控制为20-40转/分钟;基本做到第一次把鲜叶摇匀,第二次把鲜叶摇活,第三次把鲜叶摇香;
接着可分为两种方式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妙火;杨晓丽,未经唐妙火;杨晓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10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框架式多向风力发电机
- 下一篇:一种组织培养繁殖牛大力种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