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7634.0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5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赖光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赖光治 |
主分类号: | H01R13/629 | 分类号: | H01R13/629;H01R12/16;H01R13/6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钱凯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至今,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影音设备、桌上型计算机或笔记型计算机业已普遍存在于社会上的各个角落,效能使用需求愈来愈强大,动作速度亦日趋快速,其主要原因在于业者大量投入人力和财力进行研发及提升产品功能所致。计算机内部以中央处理器与内存作为信息处理的中枢,为了加强电子产品的运作能力,必须具有更精确及快速的运作与计算功能,因此计算机中所使用的中央处理器便必须进行更新升级,以提供计算机更快速的运算功能。为了使中央处理器能够更换升级,先将电连接器固设于计算机主机板上再装上中央处理器,欲更换中央处理器时,只需将中央处理器自电连接器上取出,便可将新中央处理器插设于电连接器上,顺利完成计算机的升级;而可供中央处理器插入、拔出的电连接器,均设计成低插拔力的模式,方便中央处理器在插入、拔出电连接器时减少阻力。
请参阅图14为公告第250387号的「电连接器」专利案,该专利的电连接器包括一基座A1、一盖体B1、数个导电端子C1、一保护构件D1及一驱动件E1。该基座A1穿设有数个端子孔A2,于一侧中间位置设有一呈矮T形的凹槽A4,并于该凹槽A4底部设置有一座孔A3;该盖体B1是结合于该基座A1上并开设有数个与该基座A1的端子孔A2互相对应的贯穿孔B2,而于盖体B1一侧对应于该基座A1的座孔A3设有一盖孔B3,该盖孔B3具有垂直于该盖体B1表面的两挡止壁B4,而该盖孔B3是由直径不同的两个半穿孔构成,而挡止壁B4是连接该两半穿孔;该数个导电端子C1是设置于基座A1的端子孔A2内;该保护构件D1包括有收容于盖体B1内的隔板D2及组设于基座A1上的垫片D3,该隔板D2及垫片D3均呈矮T形,且均为金属材质,该垫片D3是嵌合于基座A1的凹槽A4内,并于中央处设有一呈长方形的通孔D4,该隔板D2具有一片状主体部,在主体部中央位置设有一长条狭槽D5,该狭槽D5中部向两侧进一步向上扩张形成相对设置的一对弧形壁D6,该狭槽D5中部与狭槽D5相连接形成一通孔,该保护构件D1设有延伸入盖孔B3旁侧的挡块D7并设置于隔板D2上,该挡块D7与盖体B1的挡止壁B4相抵接。该驱动件E1是由数个柱体形成并装设于该基座A1的座孔A3及该盖体B1的盖孔B3内,该数个柱体是自上而下一体相连且直径依次递减的圆柱体构成的第一柱体E3、第二柱体E4、第三柱体E5及第四柱体E6,该等柱体是分别收容于盖孔B3、隔板D2的通孔、垫片D3的通孔及座孔A3内,于第一柱体E3侧壁向外延伸成形一凸块E2。
当该电连接器在使用状态时,先将中央处理单元插接于盖体B1上,并借由该驱动件E1第一柱体E3的凸块E2从盖孔B3的起始位置转动至终止位置,从而使盖体B1与基座A1作相对移动,使中央处理单元可与基座A1端子孔A2的端子C1电性接触。上述电连接器驱动件E1的数个柱体于组装时,是从盖孔B3上插入至座孔A3处,并以隔板D2的通孔、垫片D3的通孔及座孔A3作定位,其存在的问题是该数个柱体使用小面积的垫片F1相接固定,当电连接器受到外力影响时,该数个柱体及垫片F1可因外力的影响而从盖孔B3上脱离或飞出;又于该驱动件E1的第一柱体E3上的凸块E2只从E3周围凸出悬立,且该保护构件D1的隔板D2上设有的挡块D7也凸出悬立,未补强均造成强度比较差的问题。另外,该数个柱体所形成的驱动件E1,其结构过于复杂,应可设计更为简单的构件,组装时可增加其方便性。
故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的问题与缺点,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极欲研究改善的问题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达到接触良好、拆装快速容易、构造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目的,且结构牢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赖光治,未经赖光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76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