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接种室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54939.6 | 申请日: | 200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3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杨超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超庆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71000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接种 | ||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高效接种室。适用于食用菌产业化生产使用。
技术背景
目前,在生产车间规模化生产的农作物,其接种工序均是将经过高温灭菌后的 培养基,放置在特制的接种箱内,然后由工人将双手伸入接种箱内完成接种工作后, 再将培养基转移到接种箱外。这种接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有:
1,接种过程是在接种箱中独立完成的,受接种箱形状,尺寸等的限制,操 作很不方便,工作效率低。另外彼此之间不易协作,不能形成产业化生产 的多工人,工位间彼此协作的流水线生产模式。
2,由于每个接种工人都需要配置一个接种箱,接种箱一般采用的是较贵的透 明度高的材料制成的密闭结构,不但造价成本高,而且不易做清洁。为了 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所以就要制作很多的接种箱,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且培养基在接种箱中的搬进搬出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3,工人接种过程中双手难免仅一次进出接种箱,故会带入杂菌从而对培养基 造成感染。
4,由于培养基接入种菌前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需冷却到可供接种的温度后 再进入接种箱,由于现有的接种箱均没有冷却装置,因此高温灭菌后培养 基需自然冷却才能接种,降温所需的时间较长,由此会延长作物的生产周 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高效接种室。使接种工序方便快捷,相互间便于 协作形成流水线接种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并 可使培养基的温度迅速降到可供接种的温度缩短生产周期。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接种室内主要设置有行车轨道、 履带输送机、空气过滤层及制冷设备、在墙体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出料口 及进料口大门,行车轨道设置在室内的两侧,履带输送机位于室内中央 位置,其一端位于出料口部位,制冷设备在进风口部位,制冷后的冷气流经空 气过滤层进入室内。
本发明设置的接种室可使接种工人进入室内完成接种工作,设置的行车轨 道可大量的悬挂载有培养基的多辆行车,履带输送机的履带可作为接种工作台 使用,两侧操作的工人容易相互配合完成接种工作,使流水线高效作业得以实 现,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制冷设备的设置可使培养基温度 迅速降止接种温度,由此大大节约自然降温所用的时间,使生产周期缩短。又 由于风机的作用使空气经风口吹入接种室,故此时的接种室空气压力升高,大 于室外的大气压,使在接种前经过消毒除菌的接种室不会因气体的流动使室外 的杂菌进入接种室中,避免了杂菌对生产基的感染。在接种工作完成后,打开 进料大门方便室内的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图1A向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视图。
图4为图1的C-C视图。
图5为图4的E-E视图。
图中;1、出料口,2、进风口,3 4、室外楼梯,5、左入室门,6、右入 室门,7、更衣室,8、消毒室,9、换工作服室,10、过滤室,11、风机室,12、 制冷室,13、过道,14、风口,15、门,16、出风口,17、过滤层,18、楼梯, 19、大门,20、行车轨道,21、履带输送机,22、培养基,23、风机,24、制 冷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下: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总体结构分上下两层。经上层的左侧外设置有左 楼梯3,左入室门5,其内依次为更衣室7、消毒室8、换工作服室9、的地板上 设置有出风口16和室内楼梯18。上层的右侧主要供调制制冷设备的人员进入。 其右侧外设置有右楼梯4、右入室门6、及进风口2,其内依次为过道13、制冷 设备室12、风机室11、过滤室10,在制冷设备室12内设置有制冷设备24。在 风机室11中设置有风机23。制冷设备室12的两侧墙体均为过滤层17。过滤室 10的两侧墙体其中为过滤层17。另一侧为实墙。在上层的地板上均匀分布有与 下层接种操作室连通的风口14,其作用在于使降温的空气(既冷气流),经风机 23送入下层接种操作室内,可使生产基的温度迅速降到可供接种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超庆,未经杨超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49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聚合方法
- 下一篇:固胶丝绸接支柔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