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53215.X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0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振斌;贺锋;成水平;钟非;李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4;A01K63/00;C02F3/00;C02F3/3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2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复合 垂直 人工 湿地 生态 渔业 养殖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同时还涉及一种渔业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水产养殖业的主体,池塘养殖不仅为解决人民群众吃鱼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强势产业。据统计,2005年池塘养殖面积占淡水养殖面积的42.9%,养殖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70.3%。然而,千百年来,我国池塘养殖一直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但这种传统池塘养殖系统存在如下的弊端:
(1)养殖工艺和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传统池塘养殖品种主要是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针对“四大家鱼”养殖特点,在“肥水养鱼”的技术条件下为增加产量设计的养殖工艺,采用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增加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当水体过度营养化变成“老水”后,以换水的办法把养殖污水排放到环境水域。但名、特、优高品质鱼类要求水质清澈、营养物积累少、种类间差异较大,池塘“肥水养鱼”的技术模式明显不适宜优质高效的要求,养殖技术落后于现代渔业发展的结构和品种调整的需要。
(2)水资源和物质能量不能有效利用
在现有池塘养殖生产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水资源和物质能量的浪费。研究资料表明,鱼类养殖用水的消耗为200-600立方米/公斤鱼,池塘养殖饲料中13%的蛋白质、8%的脂肪、40%的碳水化合物、17%的有机质和23%的干物质被鱼类作为代谢物排出,最终积累在养殖水体和池塘底泥中,使养殖水体变成了富营养废水。为了满足池塘养殖鱼类对水质和生态的要求,必须不断更换、排放养殖废水,造成淡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与可利用物资能量的流失。同时,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养殖废水还会对池塘周边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高密度养殖使得水产品病害严重。一方面,日益频繁的病害使农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高效、低毒、针对性强的水产用药以及适合于大规模鱼群免疫接种的商品化疫苗,实际养殖生产中不规范、不科学的用药使药物残留问题成为困扰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一大瓶颈,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
(4)水产品品质下降
现行池塘养殖系统片面追求养殖产量的提高,水产品品质日益下降。主要体现为国内外日趋严重的水产品异味问题。目前水产品产量的提升只能满足人民群众“吃的饱”的需求,但是如果不进行生产模式的调整将难以满足“吃的好”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复合垂直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结构简单,养殖方便,显著提高了养殖产量,在实现鱼类优质高效健康养殖的同时,保护水域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池塘养殖复合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复合垂直人工湿地的生态渔业池塘养殖的方法,依照该方法能科学有效的利用该生态渔业养殖装置,保证高品质鱼类养殖的用水需求,实现较高的鱼类养殖密度,达到较高的鱼类成活率,并显著提高鱼类品质。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该兼具节水和环保功能的池塘养殖复合装置由养殖鱼池、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三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养殖鱼池、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及补水塘之间以水流为载体,依次串联,人工湿地与生态沟渠相连,养殖鱼池与生态沟渠相连,人工湿地分别与补水塘和养殖鱼池相连,组成模块化的闭合循环池塘养殖复合装置。所述的养殖鱼池可为一个或多个(2-6)并联,各池塘可以通过控制循环水量来调控水质,从而满足不同养殖对象的需要;人工湿地也可为一个或多个(2-6)人工湿地组合,当为多个人工湿地时,可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组合在一起,通过涵管或水泵将鱼池上层水引入或提升到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主要用来净化从池塘中循环的水体;人工湿地的出水直接通过出水管道进入生态沟渠,生态沟渠主要用来输送湿地出水至各养殖鱼池,并具有进一步的净化水体的作用;沟渠将水输送回鱼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32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织培养繁殖牛大力种苗的方法
- 下一篇:即热式MCH氧化铝陶瓷电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