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炼焦配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52603.6 | 申请日: | 200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1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薛改凤;陈鹏;魏松波;陈强;张前香;项茹;周学鹰;宋子逵;刘尚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C10L5/0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8***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炼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焦配煤技术领域,特别是炼焦配煤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炼焦煤主要分成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和贫瘦煤。除气煤和贫瘦煤外其它煤种均为炼焦配煤常用煤种,每种炼焦煤的配入比例各单位根据自己用煤情况和经验确定。至今为止,要生产规定质量的焦炭还没有定量的法则可循。
随着炼焦煤资源的日益紧缺,炼焦煤的质量变得复杂,传统判定单种炼焦煤质量并进行炼焦配煤的方法受到限制,给炼焦煤的使用造成误导,导致炼焦配煤工作日趋困难。这主要由于我国现有对炼焦煤质量的判定和配用方法不适应我国煤资源多而复杂的状况。目前,我国炼焦煤质量评定和配用方法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工业分析指标法;二是煤岩学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
1、工业分析指标法:
工业分析指标法主要依据就是传统的工业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煤的灰分、挥发分、水分,全硫和衡量炼焦煤工艺性质的指标-粘结指数G、胶质层厚度Y、奥亚膨胀度等进行单种煤质量判定和配用。一方面,由于这些参数具有加和性,只反应煤质的表观现象,而不能反应其本质,这些参数接近或相同的炼焦煤结焦性能差别很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煤源紧张造成的混煤现象十分严重,以传统的煤分类指标判为焦煤、肥煤、瘦煤的煤种质量已名不符实,由此配煤得到的焦炭质量很难保证。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业指标配煤技术是各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经验和长期生产积累的习惯,对各种单种煤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2、煤岩学方法:
煤岩学方法的基本点是,煤的性质决定于成煤前期的生物化学作用和后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对于相同成煤原始物质,煤岩学评定炼焦煤质和合理配煤的理论基于两个方面:一是煤的变质程度即煤的镜质组反射率;二是煤的活惰比。目前人们主要用煤的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Rmax表征炼焦煤的变质程度,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中的标准方差的大小表征煤的混煤状况,用活惰比间接表征炼焦煤的结焦性能。虽然比传统的工业分析方法更加科学,但仍存在一定问题:Rmax相同或相近的煤质量差别很大,主要原因该指标是可以加和的。用标准方差的大小还不能确切表征混煤状况,即有几种煤混成无法表征出来,而且,这样混出的煤怎样配用更无法解决。活惰比理论上可以表征煤的工艺性能,但目前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在量化上存在很大分歧和实际操作难度,目前讨论研究的很多,在实际的应用很少。而且,煤的氧化和成煤环境造成煤质的变化通过活惰比无法反映出来,通过镜质组反射率也无法反映。在配用中大多采用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Rmax这个指标,一般认为Rmax在1.15附近配煤比较合理。但由于Rmax的加和性,在1.15附近的配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状态差别很大,相应焦炭质量也差别很大。
由于上述两种炼焦单种煤质评定和配用方法都不能准确评定煤质和合理配用,从而造成炼焦配煤工作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炼焦配煤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不能对规定焦炭质量进行定量配煤,对炼焦单种煤煤质不能进行准确评定和使用的缺点,使炼焦煤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准确配煤,提高焦炭质量。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炼焦配煤方法,它包括将各单种炼焦煤混配的步骤;单种炼焦煤包括:气肥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
各单种炼焦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特征区间和特征区间集中度分别为:
气肥煤:Rmax的特征区间为0.55-0.75%,该区间的集中度达到50-80%、
肥煤;Rmax的特征区间为0.85-1.10%,该区间的集中度达到50-70%、
1/3焦煤:Rmax的特征区间为0.70-0.95%,该区间的集中度达到55%以上、
焦煤:Rmax的特征区间为1.05-1.40%,该区间的集中度达到55%以上、
瘦煤:Rmax的特征区间为1.40-1.75%,该区间的集中度达到55-85%;
各单种煤的重量百分配比为:气肥煤:5-10%;肥煤:5-20%;1/3焦煤:30-45%;焦煤:30-45%;瘦煤:10-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26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个蒸发器的三门冰箱
- 下一篇:铝基合金以及由该合金构成的成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