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0930.8 | 申请日: | 200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0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秦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23/10 | 分类号: | E01C23/10;E02D3/12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堤 翻浆 病害 整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路堤的维护,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整治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翻浆冒泥是铁路路基常见病害,也是量最大的路基病害。翻浆冒泥影响道床刚度,泥浆与道渣混为一体,造成道床强度不一,轨枕受力不均,易断裂,同时增大了钢轨磨耗。冬季,道床整体上板结坚硬失去弹性,列车动荷载随之增大,导致基床应力增加,进而破坏基床持力层,给来年雨季时路基产生病害埋下隐患。
路堤基床翻浆冒泥是指土质基面或风化石基面被水浸蚀软化,在列车动力作用下液化成泥浆挤压冒出,基床产生了永久性变形,既破坏线路外观,又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目前,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方法多采用换填的方法,即对病害地段进行彻底清挖后进行道床补充。由于该方法需要对病害地段进行全面抬道修整,除工程量大、成本高外,而且需要安排线路“天窗”点或者中断列车运行,都会严重影响线路的运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方法,该整治方法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而且不会影响线路的运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钻孔,钻杆由路堤外钻进至病害部位;喷射固化料干粉,通过钻杆向病害部位内喷射固化料干粉,同时强制搅拌使喷射固化料干粉与病害部位内的泥浆混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固化料干粉与病害部位内的泥浆混匀凝固后形成强度较高的固结体,能有效地消除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钻孔、喷射施工在路堤一侧或两侧边坡外进行,因此不会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施工的组织与操作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并可大幅度地降低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成本。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发明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方法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方法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病害部位10、钻杆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路堤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钻孔,钻杆20由路堤外钻进至病害部位10。
施工设备可采用常规的潜孔钻机和空压机。
参照图1,对于单线路堤,或者病害部位10较窄的复线路堤,可采用钻杆20由路堤一侧边坡钻进的方式。参照图2,对于复线路堤,可采用一对钻杆20分别由路堤两侧边坡钻进的方式。为了不至堵塞钻头上的喷射口,钻杆20钻进过程中向孔壁喷射压缩空气,既确保顺利钻进,又减小负载扭矩。随着钻进,旋进的钻头使病害部位10内被加固的土体在原位受到搅动。
钻至设计孔底标高后停钻。
②喷射固化料干粉,通过钻杆20向病害部位10内喷射固化料干粉,同时强制搅拌使喷射固化料干粉与病害部位10内的泥浆混匀,凝固后形成强度较高的固结体。
在喷射固化料干粉过程中钻杆20反向旋转向路堤外退出。为使固化料干粉与病害部位10内的泥浆混匀充分,通常钻头每旋转一周,钻杆20的外退距离不宜超过16mm。当钻头外退到最后阶段时应注意控制,使钻头距地表面≥50cm时停止喷射固化料干粉,以避免粉体被带出地面而向空中飞散造成污染环境。
固化料干粉的喷射压力为0.4MPa~1MPa。
一般而方,所述固化料干粉的喷射加入量为病害部位10内被加固土体质量的7%~12%。所述固化料干粉通常采用的是标号为325#或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也可以根据整治路段基床的具体情况,加入其他的粉状物质(如氯化钙、三乙醇胺等速凝早强剂等)形成复合配料。
此后,移动钻机至新孔位重复以上过程,以完成病害地段的整治。
固化料干粉与病害部位内的泥浆混匀凝固后应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按照相关规范,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I级铁路不得小于1.5MPa,II级铁路不得小于1.2MPa;或承载力σ0:I级铁路不得小于0.18MPa,II级铁路不得小于0.15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09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携式电子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肋预制构件板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