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弯曲段血管球囊膨胀型支架的双球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5895.0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2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华;王建波;程英升;罗七一;方淳;谢志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A61F2/82;A61M29/00;A61M2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弯曲 血管 膨胀 支架 双球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弯曲段血管球囊膨胀型支架的双球囊装置。
背景技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目前已在脑血管疾病(如心脏冠脉、外周血管以及脑血管病变)的治疗中发挥出强大优势。因其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有着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代表着今后血管性疾病治疗的方向。其基本治疗方法是用经皮穿刺将球囊导管或支架系统引入到病变部位,将狭窄的血管进行扩张或同时植入支架,或用覆膜支架将扩张的血管封堵成形,手术完毕后,再将球囊收缩并随输送系统一并撤出体外。
目前国际上用于临床的球囊膨胀式支架装置主要有两种型式:一种为同轴式(OTW),另一种为快速交换式(RX),上述两种型式的球囊导管的根本区别在于:在OTW球囊支架装置中,为了能顺利交换导管,导丝的长度要求很长,因此交换导丝比较费时且需要助手参与;由此发展了RX球囊,导丝与球囊导管非同轴设计,而是由导管的中部穿出,使得导丝不必太长即能快速交换导管,因此往往不必多一名助手。然而不论是OTW或RX设计的球囊膨胀型支架装置,在其远端的球囊膨胀式支架部分的设计均是一致的:即在一可膨胀的球囊外面套一个编织结构各异的裸支架或覆膜支架。为了使支架能够良好贴壁,球囊部分的长度总是稍长于支架并从支架的两端略微伸出,这种结构设计针对病变部分位于直血管段时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当病变位于血管的弯曲段时则有不足:因为略微伸出支架两端部分的球囊表面没有支架束缚,在受力扩张时总是要比中间部分先扩张,在实际操作中结果也是一样的,透视下动态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两端部分先膨胀后中间的支架部分再膨胀,当病变位于弯曲段时,由于血管两边的曲面半径不同,支架在释放后的延展程度也不一致,这样如果两端先扩张而贴壁的话,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间部分支架的贴壁,这种效应在颅内动脉虹吸段应用覆膜支架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而支架的贴壁不良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支架移位、支架内血栓形成、内皮化延迟、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美国发明专利US 5522882,“Method andapparatus for balloon expandable stent-graft delivery”(球膨式覆膜支架输送系统的方法和装置),该专利描述了一种输送球囊膨胀式支架的输送系统的方法和装置,同时也指出该项专利也适用于非覆膜的球膨式支架的输送,不过该专利所应用的覆膜支架主要针对直血管段的病变时较为有效,而对于迂曲血管或弯曲段血管则会产生封堵效果差的问题,达不到覆膜支架应产生的效果,而对于非覆膜的裸支架也会产生贴壁不良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弯曲段血管球囊膨胀型支架的双球囊装置,改变目前的球囊两端先扩张的操作过程,使得整个扩张球囊的中间部分先扩张以达到良好贴壁,然后两端部分再扩张。本发明主要针对于覆膜支架,同时也适用于裸支架,主要目的是改善支架尤其是覆膜支架释放后的贴壁性能,以达到最佳的封堵效果。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整体为同轴式设计,包括:一管件、设置在管件上的球囊、连接在管件后的扩散应力管和连接件。
所述的管件由三个腔组成,共有内外两层套管,包括:一内套管,其内形成可行走导丝的导丝腔;外套管较内层套管稍短,末梢与内层套管紧密连接或融合,外套管与内层套管之间的腔被分隔成两部分,每部分各占一半,形成各自独立的腔,分别称为第一充盈腔和第二充盈腔,在形成两个充盈腔的外套管上各有数个小孔分别与后述的中心球囊和延伸球囊相连通。第一充盈腔的小孔位于外套管的中央部分,被中心球囊所包裹;第二充盈腔的小孔位于外套管的两端(分别称为顶端和末端),中心球囊包裹区域以外而被延伸球囊所包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58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