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4901.0 | 申请日: | 200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3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颜国正;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7 | 分类号: | A61B5/07;A61B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式 胃肠 动力 功能 诊查 系统 | ||
1.一种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无线电胶囊、便携式体外数据记录仪、体外电磁励磁装置、体外数据处理系统,所述微型无线电胶囊通过口服进入人体消化道,并开始正常工作,所述便携式体外数据记录仪佩戴在人体外,所述体外电磁励磁装置也布置在人体体外,所述体外电磁励磁装置产生磁场,位于人体消化道内的微型无线电胶囊感受所在点的磁场强度大小,并通过无线数据向体外发射,所述便携式体外数据记录仪接收、记录微型无线电胶囊发射的无线数据并贮存,当微型无线电胶囊排出体外后,所述体外数据处理系统读取保存在便携式数据记录仪内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微型无线电胶囊在胃肠道内的通过过程、通过时间、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微型无线电胶囊包括微型电池、微型三维磁场传感器、信号放大器、信号A/D转换器、胶囊微处理器芯片、信号无线发射功能模块、发射天线、微型电源开关及外壳,上述部件全部密封在外壳之内,所述微型三维磁场传感器测定微型无线电胶囊所在点磁场大小和方向并输出到信号放大器的输入端,所述信号放大器对磁场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A/D转换器的输入端,所述A/D转换器将所检测的磁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输出到胶囊微处理器芯片的输入端,所述胶囊微处理器芯片对磁场信息、相应时间信息进行处理后输出到信号无线发射功能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信号无线发射功能模块输出端连接到发射天线的接收端,所述发射天线将上述信号向体外发射,微型电池与微型电源开关相连,并分别对微型三维磁场传感器、信号放大器、A/D转换器、胶囊微处理器芯片、信号无线发射功能模块进行供电,以保障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外壳与胃肠道直接接触,微型无线电胶囊完成体内探测,随胃肠内容物从肛门正常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微型无线电胶囊外形呈胶囊体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便携式体外数据记录仪包括电池组、电源开关、接收天线、信号无线接收功能模块、记录仪微处理器芯片、数据存贮模块、数据接口、记录仪外壳,上述部件都设置在记录仪外壳内,接收天线与信号无线接收功能模块输入端相连,信号无线接收功能模块输出端与记录仪微处理器芯片连接,实现对微型无线电胶囊发射信息的接收,记录仪微处理器芯片与数据存贮模块相连,实现对上述接收信息的存贮,记录仪微处理器芯片和数据存贮模块以及数据接口相连,实现存贮数据向体外数据处理系统传送,电池组与电源开关相连,并分别对信号无线接收功能模块、微处理器芯片、数据存贮模块进行供电,以保障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便携式体外数据记录仪为长方体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体外电磁励磁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器、路功率放大器、励磁线圈、导线,信号发生器一端与微处理器芯片相连,并受微处理器芯片控制,以控制信号发生器振荡的开始和停止,信号发生器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一段相连,实现对振荡信号的放大,功率放大器另一端通过导线与励磁线圈相连,实现励磁。
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与便携式体外数据记录仪公用一个外壳,并与便携式体外数据记录仪公用电池组和电源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体外数据处理系统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线、打印机、软件处理模块,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线连接打印机,实现对便携式体外数据记录仪存贮数据的读出、数据处理和结果的输出,软件处理模块设置在计算机系统内,软件处理模块完成数据的处理,获得均值、频率、平均波峰值、曲线下面积、单位时间的能量、胃肠内容物通过时间表征胃肠功能的特征参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49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 下一篇:手机软件加密和验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