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多介质模块化集成冷却机组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31918.2 | 申请日: | 2007-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7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 发明(设计)人: | 谢繁华;江春燕;陈创军;关活;冯远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基镛 |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何淑珍 |
| 地址: | 5295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用多 介质 模块化 集成 冷却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冷却机组,特别涉及一种车用多介质模块化集成冷却机组。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系统的散热部件至少有水箱、冷凝器、油冷器、中冷器等,冷却形式采用机械电子扇送风冷却的形式,汽车整车配套都是单一分散地进行采购,各散热部件在装车时必需逐个进行安装,这种采购及安装形式,增加了采购成本和安装工序,汽车车体设计要求预留一定的安装空间,散热部件间隙大提高了机械送风的送风压力,动力需求量增加了,散热效果低,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环保节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降低采购成本、冷却效率高、散热性能好更加匹配、能实现快速散热的车用组合型散热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是一种车用多介质模块化集成冷却机组,包括有散热器、安装框架和电子扇,所述安装框架上安装有至少包含有汽车空调用冷凝器、水箱、空气中冷器、油冷器四种类型的分别应用不同冷却介质的散热器,各个散热器都设置有进、出接口用于与服务系统连接,安装框架上则设置有安放各个散热器进、出接口的位置,在安装框架侧面还配装安装盖板,安装盖板上安装有电子扇。
上述冷凝器、水箱、空气中冷器并排插装于安装框架中,各散热器之间保持有一定间隙,其中冷凝器是平行流式冷凝器,水箱是全铝式平行流式水箱,空气中冷器是双排管加厚平行流式散热器,油冷器是平行流式或铜、铝管式油冷器。
上述平行流式油冷器设计在平行流式散热器的芯体中,而铜、铝管式油冷器则设计安置于水箱的水室中。
上述各种散热器之间安装产生的间隙采用密封海绵进行密封。
上述电子扇通过固定支架固定于安装盖板上,安装盖板通过螺栓安装固定在安装框架上。
上述安装框架上设有与汽车构造相符的安装孔,将通过螺栓固定在汽车体内。
本发明的散热部件是平行流式冷凝方式,形成多个平行流式冷凝散热器。各种冷却介质与对应的冷凝器接口连接,通过多孔扁管或扁管、散热翅片把系统的热量传递到空气,加热了的空气再由机组电子扇的机械送风带走,机械送风的压力足够穿透机组各个散热芯体并能达到设计要求的风速,完成了散热过程,冷却介质从散热器的出口接头返回汽车的各个散热系统。
根据汽车散热系统的不同要求,各个散热器部件的技术参数与结构外形尺寸由系统的散热要求而定。为了满足汽车系统要求,散热器的厚度、高度和宽度都是配对设计,在达到系统的散热效果基础上,结合机组各个散热器安装位置,确定各散热部件间的连接形式,使部件间的安装距离紧凑,减少机组整体的风阻。
机组散热部件采用先进的平行流式散热器结构,根据要求不同选用的材料不同,以保证机组的整体紧凑性。设计上采用薄型轻量化的多孔扁管、翅片、集流管等材料,减小了各散热部件的厚度及外型尺寸。散热部件安置的位置与次序是由汽车整车的要求放置,是可调整的设计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是一种模块化集成机组,它占有汽车的体积空间更小,安装更具紧凑性;(2)具有多种车用散热系统冷却介质,满足了汽车空调散热系统、发动机水箱的散热、油冷却系统、中间冷却系统等的性能要求;(3)机组同时拥有多种汽车散热部件,减少了整车的采购成本;(3)模块框架整体安装更加方便,机组的可拆卸性能提高了本发明的维护性能和可维修性;(5)机组紧凑的结构使各个机组散热部件间的间隙更小,降低了机组的风阻,提高机组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平行流式油冷器结构示意图。
1.冷凝器 2.空气中冷器 3.水箱 4.油冷器 5.电子扇 6.安装框架 7.水箱水室 8.固定支架 9.散热器部件接口 10.安装孔 11.间隙 12.安装盖板 13.油冷器进口接管 14.(水箱/油冷器用)扁管 15.油冷器出口接管 16.散热翅片 17.(散热器用)多孔扁管 18.集流管 19.集流管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基镛,未经陈基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9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氧氨浸从石煤矿中提取与分离镍钼的工艺
- 下一篇:双向驾驶车辆传动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