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4948.0 | 申请日: | 2007-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7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针点进胶流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特别是有关一种产品易于打饱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比较复杂的塑胶件,而且成品表面均为外观面。那我们就要采用三板模来成型塑件结构,而使用的两板模的进胶方式。对于此类成品的进胶,以往成型时需要较大的成型压力,而且成品难以打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主要的原因在于胶口的设计。
请参阅图1,其绘示为现有技术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及其细部结构剖示图。如图1所示,该模具包括有一剥料板300、一母模板100、一母模仁200,该三者依序排列,该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包括:一第一流道101,设于母模板100内,该第一流道101与母模仁200结合处为第一流道口102,该第一流道口102相对于第一流道101为一收缩结构;一第二流道201,设于母模仁200内,该第二流道201通过第二流道口202与第一流道口102连接,从而达到第二流道口201与第一流道101的连接,该第二流道口202宽度大于第一流道口102宽度,该第二流道201末端为产品400的进胶处。
然而,在利用上述流道结构进行产品生产的时候,由于母模板100内的第一流道101上的第一流道口102为一收缩结构,而母模仁200内的第二流道201上的第二流道口202宽度大于第一流道口102宽度,因为打胶的时候从较小的流道口进入较的大流道口,因此在成型的过程中需要较大的射出压力,才能成型,而且产品400难以打饱,成型周期较长。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利用该结构,可以减少成型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并且产品400易于打饱,缩短成型周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利用该结构,可以减少成型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并且产品易于打饱,缩短成型周期。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适用于一模具结构中,该模具结构包括一母模板、一母模仁,该流道结构包括;
一第一流道,设于母模板内,该第一流道与母模仁结合处为第一流道口;
一第二流道,设于母模仁内,该第二流道的顶端为第二流道口,该第二流道通过第二流道口与第一流道口连接,该第二流道口相对于第二流道为一收缩结构,该第二流道口宽度小于第一流道口宽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利用该结构,由于第二流道口宽度小于第一流道口宽度,可以减少成型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并且产品易于打饱,缩短成型周期。
为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现有技术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及其细部结构剖示图。
图2绘示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及其细部结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其绘示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及其细部结构剖示图。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适用于一模具结构中,于该较佳实施例,该模具结构包括一剥料板3、一母模板1、一母模仁2,该三者为依序排列,其中,剥料板3用于模具剥离废料,而该上述该流道结构包括:
一第一流道11,设于母模板1内,该第一流道11与母模仁2结合处为第一流道口12;
一第二流道21,设于母模仁2内,该第二流道21的顶端为第二流道口22,该第二流道21通过第二流道口22与第一流道口12连接,该第二流道口22相对于第二流道21为一收缩结构,该第二流道口22宽度小于第一流道口12的宽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模具针点进胶流道结构,利用该结构,由于第二流道口22宽度小于第一流道口12宽度,可以减少成型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并且产品易于打饱,缩短成型周期。同时,由于第一流道口12为一平整结构,而第二流道口22为一宽度小于第一流道口12的收缩结构,因此在开模后对模具内形成的废料进行拉断的时候,更容易将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21拉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49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