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应用程序数据交换机制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9955.1 | 申请日: | 2007-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8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柏基干 | 申请(专利权)人: | 柏基干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应用程序 数据 交换 机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的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的,本发明涉及用于网络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毋庸置疑,网络的迅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更多的人习惯发送电子邮件,而不是通过普通的的邮政服务发送消息,并且从网站上阅读每日的新闻时事,而不是通过广播或则报刊等传统媒体。还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当今的时尚。
上述的网络的各种应用,都可归纳为网络应用程序。网络应用程序至少包括两个程序主体,并且分布于网络的不同节点,程序主体之间通过网络协议由一方发起进行握手连接。连接完成后程序主体之间可进行数据交换从而满足程序功能的需求。例如电子邮件程序,用户起草完邮件点击发送的时候,用户操作的程序主体通过网络协议向远程邮件服务器程序主体发起握手连接,连接完成后发送邮件数据给服务器程序主体,服务器接收完成后返回确认消息,关闭连接。
网络协议包括了网络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间层、传输层,这四层协议是网络的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网络应用程序运行的基本环境。网络应用程序的一方发出的握手连接信号递交给传输层,由传输层再递交给网间层进行网络寻径,网间层再递交给数据链路层进行物理编址最后通过物理层传输到另一方程序主体的物理层,另一方网络协议再经过相反的转换把物理层信号转换到传输层后递交给程序主体。本发明的数据交换机制位于传输层之上,归属于应用层协议类型。
程序主要由可执行代码和数据组成,单机运行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是合体为一的,可执行代码在单一电脑上运行,并且读取和保存数据均在本机上,这和网络应用程序的重要区别在于数据的存放位置。网络应用程序的可执行代码所需要的数据位于网络的不同节点,不同节点在物理上可能是远在千里外的另一城市,节点间程序主体通过如上所述的网络协议进行连接。不同节点的程序必须收到所需的数据后方可完成相应功能。例如用户端邮件程序必须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信件数据后才可完成接收功能,并将邮件显示出来,如没有接收到数据则无法完成邮件显示功能。
目前,网络程序设计者一般都是自定义本程序的数据交换规则,如邮件程序数据交换规则定义为,首先用户端发送Mail from:bai@china.com,然后服务器返回250 OK,依次类推来完成数据交换。目前通常的做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数据交换规则只能限定于本程序使用。
2、不能自适应新的数据类型,增加数据类型必须修改规则。
本发明主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发明数据交换机制可以通用于各网络程序,而且能够自动适应新的数据类型,包括二进制数据。这将极大提高网络程序的开发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在于提供一套完整的网络应用程序数据交换机制,首先按照本发明对数据进行建模,本发明包括一套完整的数据建模语言。完成建模后再按照本发明中传输规则对数据模型进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是双工模式,任何网络节点的数据发送和接受都依据本发明中的传输规则进行传输。最后对接收的数据模型进行解析,依据本发明中的解析规则形成数据结构体,提供给程序使用。
本发明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下面逐一进行描述:
一、数据建模部分
数据建模语言定义如下(本建模语言采用BNF方法定义):
符号示意:::=定义为: <>非终端符号 []可选
{}重复0-n |或则 /必选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柏基干,未经柏基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99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