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复毁坏山体环境的建设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5950.1 | 申请日: | 2007-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8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于明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明江 |
主分类号: | E01H1/04 | 分类号: | E01H1/04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250014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毁坏 山体 环境 建设 施工 方法 | ||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修复毁坏山体环境的建设施工方法。
2、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镇居民人口的增加,住宅建设用地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减少建筑用地对耕种用地的占用,人们逐渐将考虑对荒山废地进行开发利用,除此之外,在城市周边,由于城镇建设对石料的大量开采,造成山体和自然植被严重性的永久破坏,原来的青山绿水已不存在,留下的只是满目疮痍,虽然经济发展论,城镇规模扩大了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却遭受严重破坏,而且很难通过常规的植树造林加以恢复,严重影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目前还未有好的解决办法。
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修复毁坏山体环境的建设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施工步骤如下:
1)根据山体毁坏的程度将毁坏部位修理成阶梯状,在阶梯平面上修建住宅楼,住宅楼的楼顶与上一级台阶持平并在楼顶上修建楼顶花园绿地,楼顶与台阶之间修建天桥连接,山体的顶部修建雨水收集池,通过管道与铺设在楼顶公园或绿地土壤中的渗水管道连接,住宅楼的后部设置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处理装置与住宅楼前部的污水池连接,处理后的回用水与渗水管道连接,在山体的立陡坡上覆盖渗水层并通过藤蔓植物加以覆盖;
2)在面积较大的阶梯平面上,按照山体的自然坡度修建高度逐渐降低的住宅楼,住宅楼顶部用护栏围成楼顶花园绿地,利用山顶雨水收集池或污水池处理后的中水灌溉,在山体立陡面下方和住宅楼周边的土壤中铺设渗水管道并种植藤蔓植物对立陡面和楼体加以绿化覆盖。
本发明方法的优点是,以发展促进步,以绿化促开发,对被毁坏的山体进行建设和绿化实施开发和绿化同步进行,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山体绿地进行养护和管理,用自然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对毁坏山体进行环保型恢复。
4、附图说明
附图1是小阶梯状毁坏山体的恢复性建设施工示意图;
附图2是大面积阶梯状毁坏山体的恢复性建设施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山体1、楼顶花园绿地2、渗水管道3、住宅楼4、污水池5、污水处理设备6、藤蔓植物7、雨水收集池8、楼顶天桥9。
5、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修复毁坏山体环境的建设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1)根据山体1毁坏的程度将毁坏部位修理成阶梯状,在阶梯平面上修建住宅楼4,住宅楼4的楼顶与上一级台阶持平并在楼顶上修建楼顶花园绿地2,楼顶与台阶之间修建天桥9连接,山体1的顶部修建雨水收集池8并通过管道与铺设在楼顶公园或绿地2土壤中的渗水管道3连接,住宅楼4的后部设置污水处理装置6,污水处理装置6与住宅楼4前部的污水池5连接,处理后的二次用水与渗水管道3连接,在山体1的立陡坡上覆盖渗水层并通过藤蔓植物7加以覆盖;
2)在面积较大的阶梯平面上,按照山体1的自然坡度修建高度逐渐降低的住宅楼4,住宅楼4顶部用护栏围成楼顶花园绿地2,利用山顶雨水收集池8或污水池5处理后的中水灌溉,对山体1立陡面下方和住宅楼4周边的土壤中铺设渗水管3道并种植藤蔓植物7对立陡面和楼体加以绿化覆盖。
为了提高绿化效果,楼顶公园绿地以及山顶绿地植被可使用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喷灌设备或滴灌设备进行灌溉。这样可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做到循环利用。
为了减少管理成本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对已经建成的住宅小区内配置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通过湿度传感器定时检测楼顶花园、绿地和山体植被土壤的墒情,自动控制灌溉设备自动实施灌溉,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绿化灌溉用水一部分取自自然降水的收集,大部分取自居民的生活污水,做到就地产生就地消化,杜绝污水向自然水体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一种修复毁坏山体环境的建设施工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设计合理、建设和保护环境并举以及加快被毁坏后的荒山废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快速修复利用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明江,未经于明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59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