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钻头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55055.6 | 申请日: | 200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2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桝田典宏;青木涉 | 申请(专利权)人: | OSG株式会社;BTT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B51/00 | 分类号: | B23B5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头,尤其涉及每旋转一圈的送进量比通常大的高速送进钻头。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用直线刀刃的钻头进行每旋转一圈的送进量超过钻头直径的5%的高速送进加工时,会因刀刃拐角部的强度不足而引起刀刃缺损等现象,造成有时不能再进行加工。另外,即使在每旋转一圈的送进量为钻头直径的2~3%的普通条件下使用,也经常会发生钻头的刀刃拐角部出现缺损或成为全磨损状态而到达疲劳极限的情况。
为此,在专利文献1中,有人曾提出过一种刀刃不易缺损、能良好地实施切屑的卷曲处理并能稳定地进行深孔加工及通孔加工的钻头提案。这种钻头将主刀刃部的中心刀刃附近的部分加工成直线或曲率半径大的凸圆弧形状,并将外周侧加工成曲率半径朝外周方向以钻头直径的0.25倍作为下限而逐渐变小的凸形弯刃,使主刀刃部的拐点消失,使外周部的径向前角θ处于-15°~-50°的范围。具有这种形状的刃部的钻头使负荷分散到主刀刃的整个区域,不会引起负荷的局部集中,不易发生刃尖缺损,能得到延长刀具寿命的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85211号公报
然而,即使采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钻头,在进行每旋转一圈的送进量比通常大的高速送进加工时,有时也会发生刀刃受损的现象,此外还存在不能使高速送进时产生的厚度大的切屑分断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切屑熔敷或积留在横刃上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进行高速送进加工时也能防止刀刃磨损或缺损、从而延长钻头寿命的钻头。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钻头在绕轴线旋转的钻头本体的侧面上形成有从该钻头本体的前端朝基端侧方向排出切屑的槽,在该槽的面向钻头旋转方向侧的壁面与所述钻头本体前端的后隙面之间的交叉棱边部形成有刀刃,并对所述钻头本体前端的芯厚部实施了修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刃形成为钻头直径的0.25倍以上、1倍以下的曲率半径的凸圆弧形状,在所述刀刃的外周部,半径方向上的前角为-15°以上、-60°以下,所述钻头前端部中央侧的修磨拐角部形成为0.1mm以上、钻头直径0.05倍以下的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
另外,所述钻头还可具有三条所述槽,并具有三个所述刀刃。
另外,在所述钻头的前端部还可形成有横刃。
另外,所述钻头还可使用超硬材料形成。
另外,所述钻头还可在所述刀刃与相对该刀刃位于钻头旋转方向侧的所述修磨拐角部之间的部分上形成直线状的中心部刀刃。
另外,所述钻头还可在所述刀刃与相对该刀刃位于钻头旋转方向侧的所述修磨拐角部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比所述刀刃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的中心部刀刃。
另外,所述钻头还可将所述刀刃与相对该刀刃位于钻头旋转方向侧的所述修磨拐角部之间的部分形成为从所述刀刃到直线形状的第1中心部刀刃、从该第1中心部刀刃到圆弧形状的第2中心部刀刃、从该第2中心部刀刃到所述修磨拐角部连续的形状。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钻头中,由于刀刃形成为钻头直径的0.25倍以上、1倍以下的曲率半径的凸圆弧形状,在所述刀刃的外周部,半径方向上的前角为-15°以上、-60°以下,所述钻头前端部中央侧的修磨拐角部形成为0.1mm以上、钻头直径的0.05倍以下的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因此,即使在进行每旋转一圈的送进量比通常大的高速送进加工时,也能防止刀刃的外周拐角部磨损或缺损。另外,因能容易地排出切屑,故能防止切屑熔敷或积留在钻头的前端部,防止刀刃受损,延长钻头的寿命。
另外,在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三条槽并具有三个刀刃的三刀刃钻头时,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还能在钻孔加工时防止钻头晃动,提高钻孔加工的精度。
另外,在将本发明应用于形成有横刃的钻头时,与未形成横刃的钻头相比,钻孔加工开始时钻头前端部不会移动,能提高钻孔的精度。而且,能防止切屑熔敷或积留在横刃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钻头使用超硬材料形成时,能进一步防止钻头磨损,进一步延长钻头的寿命。
另外,当在本发明钻头的刀刃与相对该刀刃位于钻头旋转方向侧的所述修磨拐角部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有直线状的中心部刀刃时,能确保收容切屑的排屑槽的容量,能顺利地排出切屑。因此,还能防止切屑熔敷或积留在横刃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OSG株式会社;BTT株式会社,未经OSG株式会社;BTT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50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车道上的车辆进行定位的装置
- 下一篇:气流引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