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680052920.1 申请日: 2006-02-17
公开(公告)号: CN101374891A 公开(公告)日: 2009-02-25
发明(设计)人: 伊藤达也;森口勇;岩下雅仁;植松君刚;新田晃平;河村幸伸 申请(专利权)人: 东丽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C08J5/18 分类号: C08J5/18;C08L23/10
代理公司: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段承恩;田欣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取向 聚丙烯 薄膜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包装用途、工业用途等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 更详细来说,涉及一种适合作为电容器用电介质的加工性和高温下的耐电 压性优异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

背景技术

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由于具有优异的透明性、机械特性、电特性等, 因此被用于包装用途、胶带用途、缆线包装、电容器为代表的电用途等各 种用途。

其中,在电容器用途中,由于其优异的耐电压特性、低损失特性,因 此不限于直流用途、交流用途,特别适合用于高电压电容器用。

该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其表面需要适当粗糙面化,这是为了提高薄 膜的滑动性、油浸渍性或在蒸镀电容器中赋予安全保障性。这里,所谓安 全保障性,是指在以形成于该电介质薄膜上的金属蒸镀膜为电极的金属蒸 镀电容器中,在异常放电时蒸镀金属利用放电能量而飞散,恢复绝缘性、 防止短路,从而维持电容器的机能乃至防止破坏的机能,从安全性考虑, 也是非常有用的机能。

作为该粗糙面化方法,迄今为止提出了压纹法、喷砂法等的机械方法、 利用溶剂进行的化学蚀刻等的化学方法、拉伸混合有聚乙烯等的异种聚合 物的片材的方法、对生成了β晶体的片材进行拉伸的方法(参照例如专利 文献1、2)等。

但是,在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中,突起物密度低,另外在将生成了β 晶体的片材进行拉伸的方法中,容易产生粗大突起,从突起的密度的方面 出发,有时不能说是一定充分的。另外,用这些方法粗糙面化了的薄膜在 形成电容器时,有时油向薄膜层间的浸渍不充分,容易产生部分未浸渍的 部分,使电容器寿命低下。在将配合了聚乙烯等的异种聚合物的片材进行 拉伸的方法中,在形成电容器时气泡的残存少,但是在将该薄膜进行循环 利用的情况下,有时异种聚合物产生坏影响,存在循环利用性差的问题。

另外,用任一方法获得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作为电容器的使用条 件,在80℃以上的高温并且电位梯度为200V/μm以上的严格条件下,安 全保障性都不充分,从可靠性的方面出发,有时出现问题。这里,所谓电 位梯度,是指施加于电介质薄膜的电压除以该薄膜的厚度而获得的值,是 平均单位薄膜厚度的施加电压。

另外,对于突起物密度、突起的均一性,提出了高熔融张力聚丙烯薄 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该高熔融张力聚丙烯薄膜与通常的聚丙烯薄膜 叠层的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等,在使用高熔融张力聚丙烯树脂本 身用作电容器用途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即,在树脂结构上不能获得 充分的耐热性,高温下的绝缘破坏电压显著降低的问题,另外,在高熔融 张力聚丙烯树脂叠层的技术中,特别地存在下述现状:用薄膜厚度为5μ m以下的薄膜很难获得均一的叠层厚度构成,损害均一性,不能成为满足 实用的电介质薄膜。

专利文献1:特开昭51-635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3246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1-129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1-727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提供在80℃以上的高温气氛下也可以发挥 优异的耐电压性和可靠性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

通过形成这样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可以提供适合包装用、电容器 用等的具有优异的突起均一性、具有高的突起物密度的表面的双轴取向聚 丙烯薄膜。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下述方法。即,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 丙烯薄膜,是由以丙烯为主体的聚丙烯树脂形成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 其特征在于,该薄膜的表面的至少一面具有含梨皮状的凹凸的基层,该表 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为0.5~1.5μm,表面光泽度为90~135%。

另外,本发明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优选具备下述(1)~(5)所示 的特征。

(1)该薄膜表面具有火山口状凹凸,该火山口状凹凸的长径为150μm 以下,

(2)至少一方的薄膜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与10点平均粗 糙度(Rz)之比(Rz/Ra)为8以上,

(3)该聚丙烯树脂是在直链状的聚丙烯中混合在230℃测定时的熔融 张力(MS)与熔体流动指数(MFR)满足Log(MS)>-0.56Log(MFR) +0.74的关系式的支链状聚丙烯(H)而获得的,

(4)该支链状的聚丙烯(H)的含量为0.05~3重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29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