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16674.4 | 申请日: | 2006-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6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早坂拓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7/26 | 分类号: | G11B7/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国芳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贴合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合于在构成光盘(CD)、数字多用途光盘(DVD)、激光光盘(LD)、蓝光光盘(BD)等光记录介质的基板上,贴合用于形成信息记录用的微细凹凸结构的压模的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光盘等光记录介质中,例如,一般都采用以下构成:在用聚碳酸酯等做成的光盘基板表面设置树脂层,在该树脂层上形成坑槽等微细的凹凸结构,并在其上依次层积反射膜和保护膜。
在形成上述凹凸结构的时候,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先在光盘基板的一面设置树脂层,再对该树脂层贴合带凹凸面的压模,接着,照射紫外线,使树脂固化之后剥离压模。该压模的贴合,应能高精度地保持在该压模上所形成凹凸形状的再现性,并能形成高密度,还必须在可避免树脂层里混入气泡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将上述压模高精度地贴合在树脂层上,是光记录介质制造上的重要课题。
作为公知的贴合装置,,有人提交过例如在专利文献1上记载的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包括支承光盘基板的固定侧金属模和支承压模的可动侧金属模,将上述固定侧金属模和可动侧金属模进行合模,并使其变为减压环境或真空环境后,赋予贴合力。通过这种办法,试图防止气泡混入光盘基板上的记录层(树脂层)。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4238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贴合装置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至少要将光盘基板和压模贴合的区域,做成可保持为减压环境或真空环境的构造,因此存在不仅压力管理麻烦,而且装置构造也很复杂的问题。另外,在真空环境下贴合后成为空间的那部分,在大气环境下,会产生变形或引起树脂起皱,所以即使在真空环境下,也必须以不能生成那部分空间的方式进行贴合。因此,不能说真空贴合法是最佳贴合方法。一般认为,在这种贴合方式下空间被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通过推压而被贴合之前,上述贴合对象物就被粘附的所谓“先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便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形成提案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即使在贴合对象物之间存在空气,也可在赶跑空气的同时进行高效率的贴合,还可通过防止先附现象的发生,取消保持减压环境的装置等。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即在往构成光记录介质的光盘基板上形成信息记录层的时候,可在避免气泡、皱纹混入以及树脂变形的状态下,贴合压模,并可高精度地保持在光盘基板侧形成的微细凹凸形状的再现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贴合装置,其构成包括:支撑第一板状部件的第一支承装置;支撑贴合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第二板状部件,并配置在第一板状部件之上的第二支承部件;给上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赋予推压力而进行贴合的推压部件。在该贴合装置中,包含碰接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和第二板状部件中任一部件的外周部分而形成未贴合部的防止先附部件;并采用从上述防止先附部件碰接位置的相反一侧,由上述推压部件赋予推压力,来贴合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和第二板状部件这一结构。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一板状部件是构成光学记录介质的光盘基板,而上述第二板状部件是在设于上述光盘基板表面的树脂层上复制微细凹凸结构的压模;上述防止先附部件的结构做成,可使其碰接于上述压模,并使上述压模的未贴合部保持在浮凸状态。
另外,上述第一支承装置包含将上述光盘基板和压模对中的定位销,该定位销将上述光盘基板和压模对中,并在限制这些光盘基板和压模相对滑动的状态下,赋予上述推压力。
另外,本发明还包含分离部件,其具有比设于上述光盘基板中央部的孔的直径更小,而比设于上述压模的中央部的孔的直径更大的外径,被设置成可选择地与上述定位销穿插;该分离部件包含插入到光盘基板和压模之间,使上述压模顶起,并分离上述光盘基板和压模的功能。
另外,上述分离部件还包含在使上述压模顶起的状态下,往上述光盘基板和压模之间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机构。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叠合第一板状部件和第二板状部件,赋予推压力而把上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予以贴合的贴合方法,包括:碰接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和第二板状部件的任一部件的外周部分,形成未贴合部;接着,通过从上述碰接位置的相反一侧赋予推压力,在将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和第二板状部件之间的空气赶跑的同时进行贴合。
在上述贴合方法中,还包含在贴合上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之后,使上述第二板状部件顶起,往上述各板状部件之间喷气并分离第一和第二板状部件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琳得科株式会社,未经琳得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66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