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循环复合缓释曝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201037.1 | 申请日: | 200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25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唐传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传祥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岳阳市科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彭乃恩;彭正贤 |
地址: | 414000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循环 复合 缓释曝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特别指对微污染源水、有机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微循环复合缓释曝气器。
背景技术
在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工程中,人们采用曝气方法来满足好氧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氧量,因此,曝气设备成为这种处理方法的最主要部分。曝气设备的优劣以及运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的效率和经常运转费用,有的甚至影响整个污水处理系统运转的成败。目前,国内鼓风曝气系统所采用的曝气设备主要有大中气泡曝气器和微孔曝气器二大类。工程中常用的大中气泡曝气器有:穿孔管曝气器;穿孔散流曝气器;双环伞形曝气器;固定螺旋曝气器;盆形曝气器;动态曝气器;网状膜中微孔曝气器。该类曝气器属非多孔性扩散结构,虽不易堵塞,阻力损失较小,所需空气量多、气泡大、气水接触面小,氧的利用率低,能耗高,水流的扰动搅拌程度过大。大中气泡曝气器虽结构可靠,但低效。工程中常用的微孔曝气器有:钟罩式微孔曝气器;平板式微孔曝气器;可张中、微孔曝气器;聚乙烯棒状微孔曝气器。该类曝气器属多孔性扩散结构,虽气泡细小,氧的利用率较高,但极易堵塞、破损,阻力损失大,且使用条件苛刻,空气需要过滤净化。使用微孔曝气器将使空气阻力损失增大,鼓风机的压力将升高,空气利用率提高而节约的电力有一部分将被压力升高值增加而抵消,实际能耗也高,升压过高时将憋坏风机。另外,微孔曝气器由于气量小,曝气时气泡平稳上升,很少互相碰撞,气泡上升时带动的水流速度也较小,水流的扰动搅拌程度过小。微孔曝气器虽然高效,但结构不可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提供一种工艺先进、设计新颖、结构科学合理、简单可靠、不堵塞、氧的利用率高、阻力损失小、能耗低、空气不需过滤净化的微循环复合缓释曝气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包括进气底座、由内向上依次装配的单向阀、气体分配器、反应外筒、反应内筒、缓释扩散盘,它的特点是气体分配器底部与进气底座螺纹连接,或者紧配合插接,气体分配器的外围设置反应内筒,气体分配器的上部与缓释扩散盘套接,或者螺纹连接,反应外筒设在进气底座的上部,将反应内筒和气体分配器包容在内,缓释扩散盘底部设有一级和二级旋流台阶,台阶上设有齿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大孔条缝高速喷射配气,立体缓释扩散综合作用碎泡原理,气泡大小更合适,分布更均匀,很好的解决了:(1)为确保污水充分混合,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曝气器扩散的气泡直径应足够大;为提高氧的利用率,曝气器扩散的气泡直径应足够小。(2)为确保曝气池沿长度方向布气均匀,曝气器的空气阻力应足够大;为降低曝气器的能耗,曝气器的空气阻力应足够小的两大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结构图
图2是图1俯视图
图3是图1E-E剖面图
图4是图1F-F剖面图
图5是气体分配器全剖图和各截面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至5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气底座(1)、由内向上依次装配的单向阀(2)、气体分配器(3)、反应外筒(4)、反应内筒(5)、缓释扩散盘(6),其特点是气体分配器(3)底部与进气底座(1)螺纹连接,或者紧配合插接,气体分配器(3)的外围设置反应内筒(5),气体分配器(3)的上部与缓释扩散盘(6)套接,或者螺纹连接,反应外筒(4)设在进气底座(1)的上部,将反应内筒(5)和气体分配器(3)包容在内,缓释扩散盘(6)底部设有一级和二级旋流台阶,台阶上设有齿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释扩散盘(6)的背面均布有垂直向下的锥状齿结构,正面一级旋流台阶上亦均布有垂直向上的锥状齿结构,在一、二级旋流台阶的外围设有三角形齿状结构。所述的一、二级旋流台阶外围均布有一圈倾斜设置的旋流板(7)。所述的气体分配器(3)为空心长锥体。锥体面上依次沿正反切线开有缝,为多级双向旋流排气孔。所述的反应外筒(4)上部的扩散口上亦设有齿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传祥,未经唐传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2010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