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绳缆切割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2402.0 | 申请日: | 200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89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铎;徐劲松;黄汉清;汪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F11/00 | 分类号: | B21F11/00;B26D1/11;B26D5/08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远龙 |
地址: | 44300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绳缆 切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割绳缆的装置,尤其是一种绳缆切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截断绳缆、钢丝绳,从刀砍、斧剁、錾切到使用手持电动砂轮和液压工具不一而足,但这些切割方式或靠人力或借助电力,应用场所受到限制,不适宜在应急状况下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击发动力弹产生高压气体推动刀具完成切割钢丝绳、电缆和其他绳缆的绳缆切割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绳缆切割器,由击发部件、切割具和动力弹三部分构成,击发部件由机匣、套装在机匣外的装有扳机小部件的圆筒形握把、在机匣内滑动的机体小部件、击针定位块、击针、击针簧组成,机匣上开设装弹口,切割具由套筒、动刀活塞组和刀架组组成,动刀活塞组包括动刀、套装在套筒内的活塞、活塞杆和缓冲机构,动刀通过活塞杆与活塞固定联结,缓冲机构由套装在活塞杆上的缓冲件I、缓冲件II组成,缓冲件I与活塞内壁、缓冲件II与套筒之间有间隙,活塞杆通过导向套与套筒滑动联结,刀架组包括刀架、回刀簧、定刀,套筒左端与刀架组联结,右端击发部件的机匣联结,套筒的右端设有与弹膛,动刀的圆柱面与刀架内圆台阶面配合,动刀的台阶面与刀架内圆面I配合,定刀外圆面与刀架内圆面II配合并由螺塞固定在刀架上,定刀前端开有与剪切绳缆尺寸适应的U形让位槽,当动刀运动到左端切断绳缆时,让位槽与刀架的让位槽对正形成的U形口起容纳被切断绳缆的作用。
上述绳缆切割器,击针上开有槽、螺栓轴线处设有通水孔,动力弹收口处和底火处涂有密封胶。
上述绳缆切割器,回刀簧表面涂敷缓冲材料。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利用击发动力弹产生高压气体推动刀具完成剪断丝绳、电缆,击发动力弹时因其被封闭于气缸中燃气推动活塞和动刀,既能充分利用火药能量,又能有效减小噪声;由于动刀、定刀采用弧面刃切割,弧面刃可以制作的更精确,定位和导向更准确,因此切割绳缆、钢丝绳等编织、扭绕物时不易发生夹刀现象,动刀、定刀的修磨和更换也更方便,设前后两个缓冲副,具有良好的减震吸能效果;设有涂有缓冲材料的回刀簧,完成切割后可使动刀顺利复位,动力弹是经过密封处理的可用于水下作业的特种动力弹,既可用于陆上击发,又可用于水中击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机体部件的示意图。
其中,图1兼做摘要附图。
【具体实施方法】
由图1看出,一种绳缆切割器,由击发部件1、切割具2和动力弹3三部分组成,击发部件1由机匣4、套装在机匣4上的设有扳机小部件5的圆筒形握把6、滑动套装在机匣4内部的机体小部件7、击针定位块8、击针9、击针簧10构成。击发部件1通过机匣4前端的螺纹与切割具2装配在一起。管状机匣4壁上开有一个“L”形长孔11和一个长方装弹口12。机体小部件7由机体13、拉壳钩14、卡笋15构成。机体小部件7在机匣4内可滑动,并通过机体13上的两个对称的闭锁凸台16与“L”形长孔11配合,限制机体小部件7只能轴向移动一定距离或周向转动一定角度。击针定位块8、击针9、击针簧10装在机体13的击针孔17内。机体13的尾部有螺纹18和两个对称的定位爪19。握把6套装在机匣4上,尾部有通孔与机体13配合并由定位爪19周向定位,又通过垫圈20、螺栓21将机匣4、握把6、机体小部件7连接在一起。退壳挺22固定在机匣4适当位置,其一端突出于内壁,而机体13的相互位置设有退壳挺22的L形让位槽23。扳机小部件5由扳机24、阻铁25、扳机簧26、阻铁轴27构成。阻铁25、扳机簧26套装在阻铁轴27上,可在握把6上的扳机槽28内灵活转动,而扳机小部件5用扳机轴29装在握把6上。装在握把6上后扳机槽28前端面与扳机24前端平行贴合,对扳机24回转起限位作用。保险盖板30通过销轴31装在握把6上。击针9上纵向开设三条过水槽34,而螺栓21设有通水孔35,这样可以消除击发时水的阻碍,因此击发部件1可在水中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24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环式动态分离器
- 下一篇:中华系列轿车用燃油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