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学平台遮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7063.7 | 申请日: | 200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67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爱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22 | 分类号: | G09B23/22;G01M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平台 遮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光学平台进行遮光的装置,尤其是由导光管、遮光罩、专用支架和密封松紧带组成的光学平台遮光装置。
背景技术
光学平台是一种广泛用于教学、科研的光学设备。光学平台一项很重要的用途是在其台面构建激光全息光路或其它激光干涉光路,对全息干板进行曝光,由此获得各种全息像或相干图案。若要对全息干板进行曝光并获得理想的结果,除了光学平台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外,还必须满足下述多项条件:1)光学平台所处的环境必须是全黑的,以免引起全息干板非正常曝光;2)对于曝光所使用的激光器必须采取全封闭遮光处理,避免激光器漏光对全息干板的影响,;3)空气不能有流动,不稳定的空气湍流会引起空气折射率的各向异化,得不到稳定的相干图案;4)空气中悬浮颗粒或灰尘要少,以防悬浮颗粒和灰尘阻挡光路或污染光学器件进而影响最终结果;5)同一房间内只能摆放一个光学平台,以防多个光学平台相互干扰。
目前公知的为满足上述条件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有:1)设置单独的房间,对房间的门窗进行全封闭遮光处理,这虽然可以获得全黑的封闭环境,但是房间的内部空间远大于光学平台的体积,房间的温度分布必定不会均匀,空气的流动在所难免;2)对曝光所使用的激光器采取全封闭遮光处理,虽然解决了激光器漏光对全息干板的影响,但是必然会引起激光器局部的高温,对设备和人身都存在安全隐患;3)光学平台用于教学时,同一房间会有多人参与,人员的走动、呼吸都会引起空气流动;4)人员的频繁进出会产生和带入大量的灰尘和纤维,而使用除尘器对房间内部除尘,又会引起空气的流动;5)同一房间内只摆放一个光学平台,虽然解决了多个光学平台共处一室而产生的相互干扰,但又造成了空间资源的浪费。以上不利因素相互牵制,很难找到“五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已经公开的所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检索,同时采用目前最常用的网络搜索引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搜索,皆未发现有全面或部分解决此类技术问题的装置、方法或实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学平台遮光装置,仅对光学平台所处的局部空间进行遮光,在引入激光光束的同时,阻止其它光线进入遮光装置内,同时为使用者操作遮光装置内的光学器件提供避光措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借助光学平台台面上的螺丝孔,固定支撑用的专用支架,遮光罩罩住专用支架和光学平台,密封松紧带绕光学平台腰部数周把遮光罩下部勒紧在光学平台上,防止光线从光学平台和遮光罩之间的缝隙进出。导光管在引入激光光束的同时,阻止其它光线进入遮光装置内。
遮光罩一侧安装单个导光袖,导光袖袖口处绑扎导光管,根据需要在遮光罩的另一侧和/或前后侧安装双松紧口套袖,为使用者双手插入双松紧口套袖操作遮光装置内的光学器件提供避光措施。
导光管外壳采用金属或塑料圆管,两端堵头的中心留有直径为2-5毫米的圆孔。导光管内置多片具有2-5毫米圆孔的挡光片,两个挡光片之间采用中空的黑色橡胶管或黑色泡沫塑料卷成的圆管间隔并支撑。
专用支架由3通T形接头、4通双T形接头、3通直角接头和支撑杆铆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了环境光和激光器漏光对全息干板的影响,阻止了遮光罩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的对流,减轻了空气中悬浮颗粒或灰尘对光路的阻挡和对光学器件的污染,实现了同一房间内多个光学平台同时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学平台遮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光学平台遮光装置的主要部件组装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遮光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遮光罩的分层制作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导光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专用支架的接头和支撑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的光学平台遮光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中,激光器1发出的光束经过电子快门2的控制经过导光管4进入遮光罩6内。因导光袖5由纤维材料制成,不能支撑导光管4,所以应为导光管4配备支撑用的光具座3,光具座3可以采用光学平台配备的夹持激光管的专用光具座替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70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连续墙抓斗双油缸连杆零位调整装置
- 下一篇:一种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