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缩小体积的多折伞具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0340.1 | 申请日: | 200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03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林秀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涉谷流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45B19/04 | 分类号: | A45B19/04;A45B19/10;A45B25/02;A45B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日本东京涉谷***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缩小 体积 伞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缩小体积的多折伞具,尤指一种伞骨接合端的扁平状设计,可缩小伞骨间接合端的体积,且有效缩小伞具收合后的体积的伞具。
背景技术
一般已知的伞具结构外观,请参阅图8所示,大致由一伞杆30与一伞骨部40所组成,其中,该伞杆30由多节相互连接的杆体31组成,伞杆30顶端设有一伞套32,并将一伞巢33滑套设于杆体31上,该伞骨部40包括有主伞骨41、副伞骨42、次伞骨43与尾伞骨44,主伞骨41、副伞骨42与次伞骨43为U型杆状,主伞骨41的头端与伞套32连接,副伞骨42头端与伞巢33连接,主伞骨41尾端枢接于副伞骨42中段适当位置,副伞骨42尾端与次伞骨43头端下方突设的枢部431连接,主伞骨41与次伞骨43头端间接设一连结伞骨45,并将一尾伞骨44套接于次伞骨43尾端所套设的连结套体432内,通过伞巢33于杆体31上滑动以达成开伞及收合伞的动作,如图8所示,形成一伞具结构。
前述的伞具结构中,由于伞骨部U型伞骨的杆体大,使伞具收合后的体积无法有效缩小,而无法达到便利使用及收纳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缩小体积的多折伞具,其主要是采用圆杆状的伞骨杆体,于两伞骨间的接合端两侧向内轧平成扁平状的连结部,将两伞骨间的连结部贴合并排且通过一蝶状体枢接,可缩小伞骨间接合端的体积,即有效缩小伞具收合后的体积,以达产业实用创新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缩小体积的多折伞具,其构成包括一伞杆及一伞骨部,该伞杆系由多节相互穿套在一起的杆体组成,于伞杆上方设有一伞套及一滑套于杆体上的伞巢,而该伞骨部包括有主伞骨、副伞骨、次伞骨与尾伞骨相邻连结,主伞骨与副伞骨的头端系分别与伞套及伞巢相互连接,通过伞巢于杆体上滑动以达成开伞及收合伞的动作,形成一多折式伞具结构,其主要特征在于:该伞骨部相邻伞骨间的接合段两侧伞骨以由外向内轧平设成一扁平状连结部,将各该伞骨间通过其扁平连结部相互贴平并排且透过一蝶状体枢接,可缩小伞骨间接合端的体积,同时缩小伞具收合后的体积,以达到产业实用性。
兹由以上说明得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
1、可缩小体积:由于实用新型的伞骨呈圆杆状杆体,两伞骨间的接合端两侧向内轧平成扁平状的连结部,将两伞骨间连结部相邻贴平并排枢接,可缩小伞骨间接合端的体积,进而有效缩小伞具收合后的体积,以达有效极佳产业实用性效益。
2、接合容易:由于实用新型伞骨部的主伞骨与副伞骨间接合处呈扁平状,使两伞骨间可直接枢接结合,省去一蝶状体设置,可达接合容易与缩小体积的实用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伞具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伞骨部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伞骨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伞骨间接合部位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伞具收合的动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伞具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现有伞具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现有伞具伞骨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伞杆 11····杆体
12····伞套 13····伞巢
20····伞骨部 21····主伞骨
211···连结部 212···枢接部
213···连结部 22····副伞骨
221···头端 222···尾端
23····次伞骨 231···连结部
232···连结部 24····尾伞骨
25····连结伞骨 26····连结伞骨
27····蝶状体 271···头端
272···尾端 28····蝶状体
281···头端 282···尾端
30····伞杆 31····杆体
32····伞套 33····伞巢
40····伞骨部 41····主伞骨
42····副伞骨 43····次伞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涉谷流通株式会社,未经涉谷流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03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