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竖流混凝沉淀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8207.2 | 申请日: | 2006-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35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贤;张维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达电路(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6 | 分类号: | B01D21/26;B01D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殿绅;庞炳良 |
地址: | 518118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竖流混凝 沉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引射加药和水力旋流技术达到高效混凝沉淀的竖流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厂中的絮凝沉淀设备,多数存在着池面负荷和池体负荷不够高的问题,从而导致沉淀设备(池)体积庞大,或占地面积大的现象。由于土地使用面积的限制,污水处理的总量也就相对受到了节制。所以如何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间,将污水处理设备的沉淀效率提高到最大,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将引射加药、旋流混匀和斜管沉淀等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竖流混匀沉淀装置,以提高沉淀装置的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占地面积以及处理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效竖流混凝沉淀装置,包括一个上部为筒状、下部为漏斗状的外壳,外壳的上方设有圆柱体旋流器,旋流器下部连接中心管,旋流器的侧壁连接有引射混合器,在外壳内部中心管的外侧上部设有斜管沉淀层,外壳底部设有排泥管。
如上所述的高效竖流混凝沉淀装置,其中,在外壳上部设有集水槽。
本实用新型在系统进水管道上设置引射混合器,利用射流原理将定量的絮凝剂吸入待处理的水中,并达到迅速、均匀混合的效果。已添加有絮凝剂的水在旋流器中进行高速旋流运动,充分混匀,以达到最佳混合效果,絮凝、沉淀析出。从沉淀缓冲层中逃逸出的细小絮体能够在由斜管组成的沉淀区内进行多次相互碰撞,以形成较大颗粒的絮体,沉淀析出。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处理成本低,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处理污水达12吨/小时,污水处理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 2.引射混合器 3.旋流器 4.中心管 5.斜管沉淀层 6.排泥管 7.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高效竖流混凝沉淀装置包括一个上部为筒状、下部为漏斗状的外壳1,外壳1的上方设有圆柱体旋流器3,旋流器3下部连接中心管4,旋流器3的侧壁连接有引射混合器2,引射混合器2为一种现有的常规部件,在外壳1内部中心管4的外侧上部设有斜管沉淀层5,外壳1底部设有排泥管6,在外壳1上部设有集水槽7,当水从中间筒体槽内溢出时,就流到集水槽7里面。外壳1上部筒状结构可以为圆柱型或正方型或长方型或多面体型,外壳1下部漏斗状结构可以为圆锥型或方锥型或多面体锥型。
利用射流原理,絮凝剂被进水在引射混合器内通过时所产生的负压吸入待处理的进水中,并利用射流器内的高梯度紊流达到快速混匀的效果。旋流器为一圆柱体,位于本竖流沉淀装置的上方中央。旋流器上方敞开与大气接触,所以进水不会对整个系统施加过大的压力。混有絮凝剂的进水从旋流器上部沿侧面切向进入圆柱腔内,高速旋转,以保证高度混匀,充分发挥絮凝剂在后续工艺中的功效。该水体向下,流入中心管内。此时水流速度快速下降,形成粒径大的稳定絮体。此絮体随水流缓缓下降,在絮体仍然具有絮凝性能时,则上升的小絮体和下沉的大絮体相互接触、碰撞而再次絮凝,使粒径增大、沉速加快。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有极少部分细小絮体逃逸出此相互接触碰撞的过程,而随水体向上漂流。这些细小絮体在经过由斜管组成的沉淀层时,在该层进行了接触、碰撞而絮凝,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最终的絮凝沉淀效果。沉淀下来的污泥可以用排泥管从底部或中部排出。
在实际运行中证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置在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处理污水达12吨/小时,排泥的含水率可降至95%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达电路(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恩达电路(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82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