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子振动控制用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4712.X | 申请日: | 200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23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汪建晓;孟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建晓;孟光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勐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子 振动 控制 流变 弹性体 阻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控制转子振动的阻尼器,特别是采用磁流变材料的转子振动控制用阻尼器。
背景技术
在用于控制转子振动的阻尼器中,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采用磁流变材料的阻尼器,其原理是利用磁流变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作出迅速、可控变化的特性来对转子的振动进行控制。目前公知的这种用磁流变材料的转子振动控制用阻尼器,所采用的磁流变材料都是磁流变液。磁流变液是由磁性颗粒(如铁粉)分散溶于载液(如硅油)中制成的非胶体悬浮液。由于载液具有流动性,而且载液中的磁性颗粒也会游移,加之磁性颗粒密度较大,因此这种阻尼器可因磁性颗粒沉淀而丧失或降低控制效果,而且需要设置密封装置,以防磁流变液流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克服磁性颗粒沉淀现象,而且无需为磁流变材料设置密封结构的转子振动控制用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转子振动控制用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包括壳体、转子支承套、转子轴承、移动盘、静止盘和电磁线圈,转子支承套与壳体之间以弹性结构支撑,转子轴承固定于转子支承套内,移动盘固定于转子支承套上,静止盘固定于壳体内,静止盘和移动盘都位于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中,静止盘与移动盘相对并留有一定间隙,在间隙中填充有磁流变材料,特别地,所述的磁流变材料是磁流变弹性体。本实用新型以磁流变弹性体替代磁流变液,利用了磁流变弹性体中的磁性颗粒不会游移的特点,以及磁流变弹性体不能流动的特性,克服了现有磁流变阻尼器的磁性颗粒易于沉淀的缺点,而且无需设置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磁性颗粒不会随时间而沉淀,因此提高了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性能的稳定性,阻尼器长期使用后也不会降低控制效果,而且无需设置密封结构,使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得以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转子振动控制用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包括壳体1、转子支承套2、转子轴承3、移动盘4、静止盘5和电磁线圈6。由弹性杆7和联接盘8构成的弹性支承结构将转子支承套2与壳体1连接在一起。转子轴承3固定于转子支承套2内,移动盘4固定于转子支承套2外。作为受控对象的旋转机械的转子9通过轴承3支承在支承套2内。在轴承3和弹性支承结构的共同作用下,当转子9高速旋转时,转子支承套2和移动盘4只能随转子涡动而不旋转。静止盘5固定于壳体1内。静止盘5和移动盘4都位于电磁线圈6产生的磁场中。静止盘5与移动盘4相对并留有一定的间隙,在间隙中填充有磁流变弹性体10。磁流变弹性体10又称为磁流变橡胶,是一种公知的磁流变材料,其主要组成成分是基体材料(如硅橡胶或天然橡胶)和分散其中的磁性颗粒(如铁粉)。制备磁流变弹性体的工艺过程与制备一般弹性体或普通橡胶的过程相似,主要是材料混合和固(硫)化两个阶段,制成的磁流变弹性体属于固体材料。图示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是:电磁线圈6通电产生磁场,磁场作用于磁流变弹性体10上,根据转子9的转速适时控制磁场强度,使磁流变弹性体10的弹性模量随磁场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可控制支承套2所受的阻尼力,从而使支承在支承套上的转子9的振幅受到控制。由于磁流变弹性体10不会流动,而且其中的磁性颗粒不会随时间而沉淀,因此阻尼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无需设置密封结构。在图1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更多间隔排列的静止盘和移动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建晓;孟光,未经汪建晓;孟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47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