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控制照明灯电压的电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2734.2 | 申请日: | 200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61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忠凯 |
主分类号: | G05F1/14 | 分类号: | G05F1/14;H05B37/02;H01F29/02 |
代理公司: | 本溪新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军 |
地址: | 117000辽宁省本溪市明***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照明灯 电压 电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照明灯电压的电路装置。
背景技术:
据统计,目前我国照明灯浪费的电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的发电量,所以,降低照明灯的能耗,其意义并不亚于建葛洲坝所获取的发电量。由于供电网所输出的电压会随着用电设备使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即供电网的输出电压受控于用电设备的使用量,在一般情况下,为了防止用电设备在电网电压较低的情况下不能起动,其输出电压要高于额定值,并且是随机变化的。然而,这种变化的电压给照明灯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方面是电压过高时浪费电能,而电压过低时不起辉;另一个方面是波动的电压会缩短照明灯的使用寿命。
在现有技术中,降低照明灯的能耗主要采取两个途径,一是采用耗能低的发光效果是同容量照明灯的5倍的新光源,但其价格较高,现还没有大面积推广使用;另一个途径是想通过降低照明灯输入电压的方式来降低能耗,如采用可控硅和变压器降压。可控硅虽然可以连续地调整节电压,但,因可控硅在调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谐波,不仅对电网造成污染,而且还会降低照明灯的使用寿命;而采用变压器降压,其输出电压也会随着电网电压的波动而波动。
为此,中国专利2751507号授权公告的名称为“照明节电稳压控制装置”给出一种解决方案。该专利采用两台大功率的变压器,由6个接触器来控制两台大功率的变压器,且每一个接触器的输入端分别由一个继电器来控制。虽然该装置可以为照明灯输入较低的电压以实现节能,但,由于接触器和继电器均是接触式开关部件,而接触式开关部件在工作中会发出燥音,且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同时也需要消耗一部分电能,所以,该种结构的控制装置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利用无触点控制的方式解决耗能和噪音,以及使用寿命等问题的用于控制照明灯电压的电路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用于控制照明灯电压的电路装置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变压器组件和与该变压器组件的输入端所引出的引线端子电连接的无触点式开关部件,以及用于控制无触点式开关部件导通或截止的脉冲式触发单元。
所述变压器组件包括两个串连的变压器,其中一个变压器的初级设置有至少两个引线端子,且引线端子上分别电连接有一个无触点的开关部件,而另一个变压器的初级端子上连接有两个并连的无触点式开关部件。所述无触点式开关部件由晶闸管或双向晶闸管构成。
所述脉冲式触发单元包括一个单片机和由该单片机控制的脉冲信号发生装置,该脉冲信号发生装置具有与无触点式开关部件的数量相对应的触发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路装置采用由晶闸管或双向晶闸管构成的无触点式开关部件来控制变压器的输出电压,所以,该装置在工作中不会发出噪音,且使用寿命较长;同时,该装置可分级调节输出电压,从而达到节电;另外,由于无触点式开关部件选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晶闸管或双向晶闸管,所以,该装置可以降低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路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2是脉冲式触发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这两个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用于控制照明灯电压的电路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装置包括变压器组件和无触点式开关部件,以及脉冲式触发单元这三个部分。本实施例中所提出无触点式开关部件选用的是双向晶闸管。
变压器组件包括两个串连的变压器T1和T2,电源电流由A端经变压器T1和T2,以及负载RL至N端流出。变压器T1的初级具有四个引线端子B、C、D、E,其中,引线端子B电连接有两个极性相反的双向晶闸管KS1、KS2,引线端子C和D分别电连接有一个双向晶闸管KS3和KS4,而引线端子E直接与电源的N端相连接;而变压器T2的初级设置有两个极性相反的双向晶闸管KS5和KS6,且使双向晶闸管KS5的输入端与电源的A端相连接,双向晶闸管KS6的输入端与电源的N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忠凯,未经刘忠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27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