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高压输出的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8130.0 | 申请日: | 2006-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28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杨清盛;吴素华;李启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北沛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0/04 | 分类号: | H01F30/04;H01F27/28;H01F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输出 变压器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双高压输出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是凭借控制光通过液晶的强度来显示影像,但LCD装置并不会发光,而必须通过背光源(Backlight)来提供LCD面板所需的光源,通常背光源必须使用高效能与外型轻巧的灯管做为背光,LCD面板是以放电灯管(Discharge Lamp)做为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而此等放电灯管则通过换流器(Inverter)电路来驱动,但由于LCD面板的尺寸日趋增大,使用灯管的长度与数量也相对增加,其驱动电压也随之增加;因此,一般换流变压器的运用,是利用绕线架(Bobbin)为凭借分隔槽的分压原理,依照使用电压的高低来置设使用分隔槽的个数,若依照理想的负载使用状态,为通过冷阴极管(CCFL)属负温度等效阻抗的特性,再加上导通后其温度上升、阻抗降低,使其基于成本考虑,往往都会以一个二次侧绕组对应并联两支灯管,然两支灯管的阻抗都不相同,易于于灯管的管端造成分流效应,导致灯管电流不均,而产生亮度差异过大的情况;且业者为改善此等情况,则在两支灯管外侧再增设匹配平衡线圈,以供灯管达到电流相互感应以取得良好的平衡电流,并使亮度也能有效改善,可是增设匹配平衡线圈则会使成本提高,且电路板上的空间运用均受到限制。
现有变压器所设置的铁芯是锰锌材质(Mn-Zn)所制成,而具有低绝缘阻抗的特点,而在高频电子电路中使用时,须另加隔离套与复数线圈形成隔离,以防止具低绝缘阻抗的铁芯与线圈间的距离过近,而使变压器因安全距离不足产生跳火(短路)的现象。
请参阅图7所示,是现有变压器的简易电路图,所述的现有传统所使用的变压器A,均只具有一输入端A1与二输出端A2,并以变压器A与铁芯C感应后产生的高压驱动灯管B,但变压器A的两组输出端A2输出电压,由于其每组次级输出只有一单边高压输出,故只能驱动两只灯管B,若要驱动多数个灯管B,通常会以灯管B串联、灯管B并联或使用多个变压器A,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则会产生诸多的缺失,如:
(1)灯管B串联虽可克服电流平衡问题,可是变压器A的耐压问题却不易处理。
(2)灯管B并联则需外加平衡电路,将导致成本提高,且占用电路板上的空间,而造成电路板上的使用空间受到限制。
(3)使用多个变压器A会使成本提高,且多个变压器A将占用较大的空间,影响电路板上的电路布局。
所以,如何解决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数据,经由多方评估与考虑,并利用从事在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经由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可利用一组变压器可同时由两外侧分别输出各一组正、负高压的双高压输出的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高压输出的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可使两侧分别感应产生各一组正高压与负高压输出,以驱动负载体,即可达到节省添购变压器的成本、并不占用太多电路板的使用空间,且变压器以一组输入,且由两外侧分别输出各一组正、负高压在平衡状态下,可驱动复数负载体。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高压输出的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变压器的初级线圈是卷绕在中央隔板的左、右两侧,并凭借初级线圈与复数次级线圈间设有的阻隔板增加线圈卷绕的沿面距离,而形成一段安全距离,则不致因安全距离不足,而使变压器产生跳火(短路)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高压输出的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变压器的初级线座为可利用一组线圈进行卷绕,以形成一组输入,而次级线座则可利用二组线圈进行卷绕,而可产生二组正、负高压输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高压输出的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是设置有基座,且基座表面设有卷绕有线圈的支架,而支架内部设有呈贯穿状的通孔,复数铁芯穿入通孔内形成抵持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表面中段位置处绕设有初级线圈,且初级线圈的两相对外侧分别绕设有具复数隔板的正、负高压输出的次级线圈,而在复数隔板间形成有间隔槽,另在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线圈间设有阻隔部。
较佳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附加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支架的阻隔部上矗立有增加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间的沿面距离的复数阻隔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北沛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北沛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81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